经历了30多年“血拼”式的国际竞争,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同时,2011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10个年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既付出了高昂的入世代价,也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双赢的目标。现在,中国经济正在走入一个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为了抓住未来10~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看待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如何继续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蓝图的实现。 本书认为,至关重要的是,首先应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本书的研究发现,在未来的10~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为了提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能力是中国的不二选择;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业的发展仍然是未来10年内发展的重点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旧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的产业,而且中国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已经具有了国际比较优势;在中国产业政策措施上,应该鼓励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鼓励中国高级人才从事实体经济。从而,在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上半年报财务数据指标,《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11)》对1374家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进行了跟踪和监测。就1374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而言,结合近3年的监测结果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基础竞争力平均水平有所回升;特别是和2010年监测结果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和增长竞争力水平均有所提高。就中国百强上市公司而言,从最新的监测结果来看,和2010年监测结果相比,2011年百强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平均得分比2010年略有下降;2011年百强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平均得分均低于2010年,但相差均不大;2011年百强上市公司的增长竞争力平均得分则较2010年有所提高。这说明2010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小,以及国内各产业振兴计划的推出,中国上市公司已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在企业规模、经营效率和产业结构方面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这也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从综合竞争力百强的行业分布来看,百强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同时,中国区域竞争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安徽、北京、福建、甘肃等省份的基础竞争力有所上升,而青海、河南、吉林等省的基础竞争力有所下降。 本书不仅对热点行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还对徐工集团、远大集团、华锐风电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度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