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文化事业的政策,坚持把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向公众提供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全面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在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中日益明确起来。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安排占据了重要位置。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又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中央的这些重要决策和要求,使我们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可以预见,在党的十七大以后,这方面的建设必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对于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我们还要不断加深认识。通过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向公众提供日益增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政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在物质条件那样匮乏的情况下,建设了一批重要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设了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些设施和网络在今天也还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果断、有序地推动全面的改革开放,其中就包括文化领域的改革。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又不失时机地开展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基本思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作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们正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不断将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的过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我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管理,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逐步推广到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具体尝试。我们不仅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服务质量,也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努力打造一个链条完整、功能卓越、公正且同时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学术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全社会的充分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是我院跨所设立的文化发展综合研究机构,近年来不断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文化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努力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现在他们和深圳市文化局及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需要,搭建一个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平台。希望蓝皮书的编撰工作者们紧密配合中央的部署,勤于思索,深入调研,敏锐地发现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探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律,高质量地编好这本蓝皮书,“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决策支持,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再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