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 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的序言中, 我曾扼要地总结过这套书的特点, 也是优点。那就是, 与其姊妹篇———秋季出版的经济蓝皮书相比, 她更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并指出, 惟其如此, 才使她能够对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做出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应该说, 这一特点正是目前中央大力倡导的求真务实精神的一种反映。 2003 年, 我国人均GDP 超过了1000 美元, 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五个统筹” 中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面前, 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就成了本书编者和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借此机会, 我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随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推进, 包括上述要求与任务在内的各项中央决策, 都凝聚了广大经济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而这些决策的落实, 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国是一个有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国情下, 宏观经济, 不论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增长, 必然会出现许多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问题, 特别是,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双重转型时期, 就使得这些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更加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为落实中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准确地认识问题和把握问题,而所谓准确, 就是要抓住矛盾和问题的特殊性, 注意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避免一般化。这在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中显得特别重要。原因是, 宏观调控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要适时适度。 当前的经济形势总的来看是好的, 但问题也是明显的,因此在如何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上, 特别是关于是否“过热”问题上存在争论。不论结论如何, 在认识方法上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 就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关注问题的特殊性,避免一般化。 目前, 有一种观点, 认为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所谓“局部过热” 的判断是一种逻辑上自相矛盾的说法, 因为按照概念, “宏观” 指的就是总量。确实, 按照传统教科书的说法, 宏观经济分析就是以总量为对象的, 总量关系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指标也确实重要。但我国目前的事实是, 大量的问题都是结构性的。譬如, 投资与消费的增长状况就是突出的一例。2003 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高达26. 7%, 但农业和农村个人投资只分别增长了3. 9%和2. 5% 。另一方面, 与投资高速增长形成对照的是居民消费增长, 表征居民消费需求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 1% , 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差了近18 个百分点, 其中代表农民消费增长的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6. 8% 。就是在总量指标中, 也显示出一些不相协调的数字, 譬如, GDP 增长9. 1% 明显高于往年, 但是城镇居民4. 3%的登记失业率也创了新高。这种有冷有热的局面应该如何概括, 原因又是什么, 恐怕仅仅做一般性的总量分析是不够的, 而必须在概念和分析工具上做出更符合我国实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