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 ||||
英 文 名: | THEORIES AND IMPLEMENTATION MODELS OF COOPERATIVE ECONOMY | ||||
作 者: | 陈家涛 | ||||
I S B N: | 978-7-5097-4759-9 | ||||
丛 书 名: | 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 ||||
关 键 词: | 中国 农业组织 合作组织 |
在农业生产领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瓦解了原有的人民公社,代之以家庭、集体双层经营体制;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市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在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日益尖锐的矛盾。要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有一个能直接、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来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这一矛盾中表现出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而建立的。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在面临农业蕴涵的不确定自然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时,缺乏保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使收入遭受损失。因此,要克服农户分散生产的弊端,就必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户的合作生产,共同抵御农业本身蕴藏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农民增收。
在实践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一种有效载体,能够减少市场交易风险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消除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交易费用过高、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优质化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克服了“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的弊端,解决了“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既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又很好地实现了农民增收问题。
合作经济组织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因其显著地改善参与者的收益和市场地位,而受到众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农民问题的组织和人士的注意。现在,它已被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所发展、创新。
所以,作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合作经济组织就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而研究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原有的瓶颈,就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一领域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其理论的不断丰富,其会员资格制度、内部治理结构、民主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日趋完善,还在于其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现象需要研究者给予相应的解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相互冲突的观点需要研究者给予确切的回答。例如:为什么会产生合作经济组织而不是其他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社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高级社、人民公社是一种超前的产权还是无效的产权?依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当前应该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还是并举发展?如何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和中国已有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在合作经济组织拥有特殊质地规定性的基础上减少内部交易费用而提高其效率?合作社是劳动联合还是劳动和资本的联合?合作社是注重公平还是公平效率并举?
一旦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中,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迫使研究者产生研究兴趣。但是,本书并不打算回答上述所有问题。本书主要围绕“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这一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理论部分主要解释合作思想的演变、合作制度变迁及对中国合作制度路径的影响;实践部分解释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及评价、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中西方合作经济模式比较。围绕这些问题和现象,本书采用模型和案例分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