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3~2014) | ||||
英 文 名: |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FOREIGN ECONOMICS & TRADE ON GUANGDONG (2013-2014) | ||||
作 者: | 陈万灵 李青 林吉双 | ||||
I S B N: | 978-7-5097-6114-4 | ||||
丛 书 名: | 广东外经贸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研究报告 对外贸易 广东省 贸易发展 2013~2014 |
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外经贸区域协调问题,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多年来大力推进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由商务部牵头、国家十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2012年)指出“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财政部和商务部曾联合发文实施《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试图通过公共财政来促进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可见,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问题。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外经贸大省,但同时也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版图向华南地区倾斜,导致全国外经贸发展出现区域不平衡和不协调。在广东内部同样也存在外经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从理论上看,外经贸发展方式包含了外经贸结构及其区域分布。外经贸结构问题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问题,表现为外经贸区域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沿着这个思路,“广东外经贸蓝皮书”已经重点研究了广东外经贸发展方式(2011年)、出口市场多元化(2012年)、服务贸易发展(2013年)等问题。本年度(2014年)蓝皮书重点研究“广东外经贸区域问题”,大概分三个层次:一是广东内部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探讨其外经贸分布及发展水平差异;二是广东外经贸功能园区发展态势;三是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广东与全国沿海主要区域的外经贸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态势。所以,本年度研究选题除了“总报告”的形势分析外,安排了“广东区域外经贸发展”“广东外经贸功能园区”“区域比较研究”三个专题。
“总报告”部分,由两篇研究报告构成,对广东外贸状况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判,并对广东外经贸区域问题进行了梳理。第一篇报告是《广东外经贸形势分析报告(2013~2014年)》,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入手,在对世界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2013年广东外经贸形势的特征,对2014年的外贸走势进行了预测。2013年广东货物进出口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达到109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出口增长10.9%,高出全国出口增速3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1%,高出全国进口增速3.7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看,进出口贸易出现较大波动,1月份同比增长53.9%,9月份同比降低5.2%。2013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额249.52亿美元,同比增长5.96%。在此基础上,预测2014年广东进出口贸易的增幅为5%左右。第二篇报告是《广东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运用一系列数据揭示广东外经贸区域不平衡状况。珠三角地区9市外经贸额占据广东外经贸总额的95%以上,利用外资额集中了广东外商投资的80%以上。“走出去”利用外资和经济合作的成果也绝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和广州。导致这种不平衡格局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珠三角地区毗邻中国香港这个国际经贸中心,其他地区则相对较远,获得的辐射和影响较少;另外,制度和政策因素也是外经贸区域失衡的原因。据此,提出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高广东各区域对外开放水平;通过规划引导,加强各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区域之间分工与产业布局合理化,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优化发展;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促进资本、产业、技术、人才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快速发展,形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广东区域外经贸发展专题部分,由四篇研究报告构成,重点探讨广东几个主要区域外经贸发展问题。第一篇是《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效应研究》,从整体上探讨了广东服务业引进外资的效应。首先揭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效应的作用机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广东1985~2010年服务业各项效应进行了测算: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总体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0.080,技术进步指数增加0.068。说明国外服务企业进入广东后,通过前后向产业关联、人员流动等途径对服务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服务业技术效率指数并没有显著效应,这是由于国内其他因素的推动力不足,而且需要越过“技术门槛”和“适应期”才能完全发挥技术效应。研究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第二篇是《珠三角地区研发外包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对珠三角地区离岸服务外包和技术创新进行了总体分析,同时,重点分析了内部区域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和东莞等“广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3年)的研发外包和技术创新的现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说明了珠三角地区承接研发外包与技术创新提升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并对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因素分析,说明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依存度、服务业增加值、劳动力成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开放度、服务业增加值对珠三角地区承接研发外包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珠三角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劳动力素质对提升技术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劳动力成本与研发外包水平显著负相关,说明珠三角地区离岸研发外包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所以,珠三角地区保持离岸研发外包成本竞争优势的途径在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从而促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第三篇是《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和经验》,通过深入分析东莞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揭示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加工贸易产生的冲击,发现了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资金、信息及人才支持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东莞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东莞加工贸易实践系统归纳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转变“三来一补”的企业性质,赋予加工贸易企业“内销”资格,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品牌,构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大幅度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等。东莞是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缩影,其转型升级的成效和经验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借鉴。第四篇是《湛江外经贸发展的评价与战略选择》。湛江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拥有最早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外经贸发展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报告通过对湛江外经贸发展历程、外贸结构变化、利用外资与开发区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湛江的区位、影响因素及其优劣势,对其外经贸发展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了湛江外经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依托湛江港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构建各类功能园区和提升开发区外贸功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促进湛江外经贸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初步判断:广东外经贸整体上已经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基本问题是“调结构、转方式和提质量”,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但是,广东内部区域外经贸发展不平衡,在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实现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外经贸整体转型升级。其基本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高广东各区域对外开放水平;通过规划引导,强化区域之间的分工与产业布局合理化;通过优化珠三角地区园区经济,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优化发展;通过增强落后地区园区经济功能,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快速发展,形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时代,要关注服务业的开放和利用外资问题,通过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通过承接研发服务外包,实现研发水平的提升和技术创新。其中,东莞实现了外贸方式初步转型,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经验,其主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珠三角地区外贸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有效吸引服务业FDI;通过改善劳动收入比,扩大消费者服务需求,促进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升级,扩大生产者服务需求,从而提高服务业对FDI的吸引力;加大对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本水平;改善服务业投资与发展的营商环境。湛江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湛江地处粤西,具有区域经济中心的潜力,拥有比较优越的外经贸发展条件,其发展状况却仍然面临外资规模不足和外经贸发展规模较小的问题。说明远离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和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心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外经贸问题是“做大”“做强”和稳定发展的问题。
广东外经贸功能园区专题部分,由五篇研究报告构成,重点探讨广东外经贸功能园区的发展状况及其创新发展。第一篇是《广东外经贸功能园区的制度创新及其发展的分析》,对广东外经贸功能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从制度创新上总结体制改革经验和发现问题;提出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背景和示范下广东功能园区体制的改革开放问题,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经济功能区示范作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进行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提出了广东经济功能区未来制度创新方向。第二篇是《广东服务外包产业区域问题研究》对广东服务外包业的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广东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尤其集中在广州、深圳两个城市。2013年,广州服务外包执行额占广东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4.86%,深圳服务外包执行额占广东服务外包执行额的42.17%,两地区服务外包执行额之和占广东服务外包执行额的97.03%;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及广东其他地区的服务外包执行额之和所占份额不到3%。可见,广东服务外包的区域差异比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产业基础、政策扶持、人力资源、城市综合竞争力、基础设施和商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东服务外包及其服务贸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强化服务外包基地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第三篇是《广州南沙新区政策演变与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探讨南沙区域功能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和产业定位的变化。南沙从当初的滩涂荒地发展成为现代化滨海新城,产业发展定位几经更换,摇摆不定,其发展主要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小南沙”时代开始,1990年,南沙东部(22平方公里)被确定为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1993年,南沙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9平方公里);2005年,南沙扩区转换为独立行政区,成为广州市南沙区(527.65平方公里);2010年设立南沙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2013年,南沙区再次转换为国家级新区(803平方公里),承担国家战略任务,进行CEPA先行先试,提升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水平,促进两地服务业开放和发展等。随着南沙区域功能及其政策的演变,南沙产业发展方向也不断调整,现在基本定位于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承担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内地与港澳贸易自由化的战略任务。南沙从经济功能区演变为一个承载社会众多功能的综合行政区,代表了广东经济功能区演变的一个方向。第四篇是《深圳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探讨》,主要探讨深圳作为一个经济功能区及其政策演变和未来的改革开放任务。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未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方向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报告基于自由贸易园区的内涵和主要特点,首先,从发展基础、战略意义和战略定位三方面分析了深圳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构建深圳自由贸易园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建设思路、功能定位、目标、空间布局和布局载体等方面,研究基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圳自由贸易园区构想;最后,从投资、服务、监管、财税政策等方面,提出深圳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政策建议。第五篇是《提升广东外贸竞争力的研究》,选取经济基本面、贸易地位、贸易增速、贸易结构、金融支持力度5大类22个指标,对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外贸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从最终得分结果来看,广东外贸竞争力指数的分值高于其他四省份,但从各个分项来看,广东外贸并不具有绝对优势,预示着广东外贸竞争力存在随时被超越的可能性。
区域比较研究专题部分,重点对广东与中国沿海主要地区进行比较,探讨了区域竞争力差异、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安排了三篇研究报告。第一篇是《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对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Lafay指数对比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整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强于长三角地区,且两地具有竞争优势的部门均集中在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部门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较差。第二篇是《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出发,基于2012年沿海地区509家出口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决策树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外向型企业在要素成本上扬和外需疲软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转型升级是外向型企业更具持续性的长期的路径选择;而构建国内价值链,建设自主创新、高端制造和市场拓展等关键能力,积累资金、人力资本等关键资源,对转型升级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指出国内市场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重塑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新定位的现实出路。第三篇是《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探讨》,主要是基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探索。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做法,分析了试验区2013版负面清单在处理扩大对外开放、政策透明度、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行业分类体系等问题时的原则、局限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外商投资管理改革的措施。
这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增强区域外经贸竞争力的途径和政策选择。一是加快综合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服务业开放的管理模式创新,为前海、横琴、南沙三个国家级开放新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落实各项支持外贸发展转型的政策;促进广东(珠三角地区)全面开放,加快粤港澳自贸园区工作进程。三是充分发挥金融对外贸的推动作用,推动金融与贸易对称性发展。建立贸易金融互动机制,加快金融自由化,培育和组建综合性贸易金融集团,为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是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经营策略、淘汰低附加值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加强外向型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扩大加工贸易产品内销,开拓国内市场。六是加强转型升级的人才储备,保持人力资本优势,为其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归纳起来,全书研究的广东外经贸区域发展主要有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广东整个区域在全国外经贸的地位问题。首先,201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10915.7亿美元)占全国的26.2%。其中,出口占全国的28.8%;进口占全国的23.3%。说明广东外经贸在全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其次,广东外贸竞争力指数排在全国首位,但是,与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外经贸大省、市比较,广东外贸并不具有绝对优势,预示着广东外贸竞争力存在随时被超越的可能性。主要是经济基本面和贸易结构两项指标不如其他省份,预示广东外贸发展基础薄弱,必须进行强化,并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
二是广东内部经济功能区发展的问题。广东拥有各类经济功能区,体系完整,包括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各类特殊监管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外合作区、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以及各类专业出口基地,比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船舶制造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等。这些经济功能区在广东外经贸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导体制改革,发挥优惠政策潜力;如何进行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广东产业竞争力;如何推动集约式,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广东外经贸持续发展、外经贸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广东内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的进出口规模始终占广东进出口总规模的95%以上,而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仅占不到5%。2013年,广东外贸总值分布为:珠三角地区95.94%、粤东2.02%、粤西0.83%和粤北1.21%;珠三角地区外贸分布又主要集中于深圳、东莞和广州三个地区,分别占全省的49.23%、14.02%和10.89%,合计占全省的74.14%。从外贸依存度看,2012年,广东四个区域分别为124.64%、30.73%、10.73%和20.60%。所以,广东外经贸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导致内部区域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的严重问题,并且阻碍广东外经贸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