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

书   名: 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
英 文 名: The Chinese Urban-Rural Disparity Problem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作   者: 吴学凡
I S B N: 978-7-5097-0581-0
丛 书 名: 中国青年学者文库
关 键 词:  中国 研究 城乡差别

中文摘要

城乡差别是自有城乡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生产力发展程度在城乡之间不平衡且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同,国家统治阶级采取不同的城乡发展政策,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都是城乡差别产生的基础因素。城乡差别的存在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合理的城乡差别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促进城乡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对城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偏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造成不合理的城乡差别,使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到超过自然的程度,从而产生了不仅对农村而且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实践证明,城乡差别的消极影响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消灭城乡差别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丰富的城乡差别思想成为人们借以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的指南,它科学地阐述了城乡差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认为城乡差别在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国家消亡,社会成员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城乡高度融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将完全消失。我们不能苛求“老祖宗”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的关于城乡差别问题的具体结论能够解释或解决其后一百多年产生的现实问题,但“老祖宗”所提供给我们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目前,城乡差别经过多年来的演进,其发展脉络尤其是自工业化以来的发展脉络已愈益清晰,即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此期间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逐步拉大;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城乡差别在工业化阶段所反映的现象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差别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差别提供了认识上的指导。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提供了制度条件。但是,中国的城乡差别,除了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落后国家外,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之比一般为1.5(以农村为1),而在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在2.5~3.3的高位区间摆动。如果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城乡差别的变动比较平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差别变动比较大,而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仅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差别考察,其逐步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首先,在经济方面,城乡在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消费等方面存在可以量化的较大的差别;其次,在政治方面,城乡居民在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高层政治活动中城乡代表的比例和城乡居民政治利益的实现程度上都体现了城乡之间的较大差别;再次,在文化方面,城乡文化方面的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设施供给、文化投入、参与文化活动的内容等方面;最后,在社会发展方面,城乡在公共品供给、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存在的差别十分突出。中国城乡差别的扩大,阻碍了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全面进步,对当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了不利影响。

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乡差别,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逻辑顺序上看,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

就历史原因来说,中国城乡差别由来已久。但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历史考察,中国城乡差别的历史因素主要有:(1)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从国内形势看,新中国建立时,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民主政治亟待加强,社会发展步伐缓慢。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的挤压。而解决国内问题和西方挤压问题要靠国家治理所选择的制度安排,由此安排所形成的城乡差别是不可避免的。(2)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苏联模式属于国家政策选择范畴,它是苏联产生新的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而基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处于的特殊国情,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借鉴了苏联模式。例如,中国的工业化战略选择、农业政策、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都不同程度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3)中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选择。因为中国工业化滞后,中国选择了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为解决工业化的资本短缺问题,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统购统销制度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等城市偏向政策。

再就现实因素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导致中国城乡差别现象的现实因素主要有:(1)国家的政策偏向。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国家沿袭了城市优先发展政策,不仅把绝大部分资源配置给城市,而且政策也围绕城市建设来制定,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2)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定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国家有关宏观调控力度不足或缺位的条件下,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受到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成为新时期城乡差别扩大的一个因素。(3)城乡分治的体制积淀。以往的统购统销政策、户籍政策、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城乡居民的利益表达政策、国家财税政策对城乡差别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4)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最为典型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通过对中国城乡差别现状的认识及其原因的剖析,在目前中国城乡差别逐步拉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选择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路径。

首先要明确缩小中国城乡差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中国城乡差别的变动符合世界上城乡差别先扩大后缩小的一般变动规律。根据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城乡差别变动的特点,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初步具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条件。第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角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新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缩小中国城乡差别具有必要性。第三,国家对缩小城乡差别给予了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政策安排,以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所具备的缩小城乡差别的物质条件,这些都表明中国缩小城乡差别具有可行性。

其次,在中国缩小城乡差别的主客观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坚持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路径。具体路径主要有:第一,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第二,健全法律制度,转变国家的政策取向。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转变城市优先发展政策,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政策;转变“以农补工”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转变城市偏向的财税政策,贯彻执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为缩小城乡差别,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组织。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培养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的途径培育新型农民。第五,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要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城镇化,消除土地价格“剪刀差”,实行农业产业化,逐步改变户籍制度,消除城市偏向的财税政策积淀,实行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财税制度。在政治方面,建立城乡居民平等参与政治活动机制,使农村居民在政治利益诉求和实现方面与城市居民平等。在文化方面,要逐步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培训,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社会发展方面,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各级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第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达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中国在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借鉴这些经验,着力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政策建设,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产品供给,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总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乡差别形成原因的特殊性、中国面临问题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是唯一的,缩小中国城乡差别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

<<
>>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