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宗教报告(2015) | ||||
英 文 名: | ANNUAL REPORT ON RELIGIONS IN CHINA (2015) | ||||
作 者: | 邱永辉 | ||||
I S B N: | 978-7-5097-8703-8 | ||||
丛 书 名: | 宗教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研究报告 中国 宗教 2015 |
《中国宗教报告(2015)》由主编及其约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共计15位专家学者撰写。
本年度“总报告”以中国宗教组织的自治为讨论和分析重点,提出“宗教治理”的理念和模式。总报告提出,“宗教治理”不是传统的从上到下的行政运转和管控,而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的模式,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模式;中国宗教治理的未来,是走向一种民主、协商、多元的社会化治理模式。作为“依法治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治理”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宗教社团的自治、政府公权力对于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宗教的全方位治理。总报告建议,在缺乏“宗教共识”和“立法共识”的现阶段,中国大陆可以借鉴港澳台地区的成功经验,以立法的形式给予宗教组织法人地位,试行“宗教组织的法人制度”。总报告呼吁中国宗教学界与宗教界人士,要与政府管理部门一起努力,建构“宗教治理”话语,为中国社会走向“善治”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各大宗教报告”栏目下,本年度的7篇报告均在对相关宗教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评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本年度最突出的问题。
——“佛教报告”回顾了2014年中国佛教的重要事件,指出在佛教的社会声望不断提升的同时,应当在制度上保障佛教的健康发展。探索切实可行的维护佛教活动场所法律地位,尽快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制度,是解决困局的可行性方案。
——“道教报告”侧重考察了中国道教在7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让道教宫观承载更多的文化功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报告建议,从体验、免费、参与、便捷等方面入手,将道教转型为真正的现代型宗教。
——“伊斯兰教报告”回顾了2014年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会议、解经工作、推进朝觐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情况。报告以宁夏为例的讨论,表明“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穆斯林民众对丝路沿线历史文化的关注,该战略与西部地区的社会、宗教发展密切相关,但也面临各种挑战。
——“基督教报告”关注2014年中国基督教会发展的四个重点:招远事件、公益慈善事业、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研讨,以及努力建立中韩教会间正常的交往及其对中韩教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天主教报告”从三个层面对2014年中国天主教的成绩与危机、挑战与举措进行探讨:2014年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概况;热点透视;以“正定惨案”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天主教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人道主义救助工作和在华形象。
——“儒教报告”基于作者近年来对文庙修复和复兴情况的调研,指出文庙复兴的情况分为四种:孔子文化节活动、孔子祭祀仪式、文庙里的读书班、文庙举办的传统文化和公共节日对文庙的活化的影响。报告认为,文庙在当代的活化对于“神圣性”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信仰报告”关注浙江省的民间信仰及其管理问题。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在民间信仰事务方面的治理方略,带有强势主导和危机管控的历史惯性。在历次的拆庙整治运动中,民间信仰庙宇皆首当其冲,反复陷入存在的合法性困境,而地方的宗教生态系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近年来,浙江省逐步从立足于政府本位、自上而下管控的社会管理(Social Administration)向法治化、自治化的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方向艰难地转型。报告认为,民间信仰治理走向“善治”的过程是一个“文治构建”的过程,即推动社区文化发展,从而构建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生命共同体。
“热点报告”栏目特别关注“基督教中国化”。
——卓新平研究员报告了“基督教中国化”这一概念的缘起,提出“基督教中国化”的“三要素”,即对中国政治的认同、对中国社会的适应、对中国文化的表达。
——卢云峰博士、张春泥博士的报告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所做的调查数据。根据数据分析,中国基督教信徒的基本情况如下:其一,中国基督教徒的人数仅次于佛教信徒,基督教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分析显示,2010年基督教徒占我国成年总人口的比例为1.93%~2.18%,以此推算全国基督徒总规模为2572.3万~2905.5万人。其二,比较之下,中国基督教团体的活动最为绵密、组织化程度更高、信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其三,在中国基督徒中,72.5%是女性,基督徒的平均年龄为51岁,这两项数据位于各宗教之首。其四,中国基督徒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基督徒的个人收入在各宗教中排名最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排名最高;10.2%的基督徒为零收入且无职业数据,这一比例也位于各信仰群体之首。其五,在社会影响方面,尽管基督徒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但是他们的信任度、公平感、幸福感、精神健康程度与无信仰群体却没有显著差异。
——黄海波博士的报告认为,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组织制度。政府、信徒与一般社会大众,是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面对的三个基本功能对象,他们对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有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必须承担并切实发挥政治的、宗教的与社会的功能。认知与实践中的“功能错位”,比技术层面的手段、方式的滞后,更为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的功能发挥。报告认为,需要调整优化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的功能实现机制,尤其应注重通过促进其有效发挥宗教功能与社会功能而使政治功能的发挥柔性化,从而使其能够在当前形式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曹南来教授的报告通过“耶商”,即商人基督徒群体这一实证个案,考察“基督教中国化”这一议题的现实状态和处境。报告认为不应忽视商人基督徒这一改革开放后的新兴群体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有益尝试。他们如同近代的“儒商”、“回商”一样,也为国家的自强自立做出了贡献,并发挥了基督教在促进经济社会积极发展与国际经贸合作中的建设作用。报告强调在社会中践行信仰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实现方式,因此“中国化”是实现宗教社会融合与创新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使其成功嵌入公共道德与个人伦理领域,并且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搭建中国传统价值与世界商业经济之间的道德桥梁。
——黑颖博士和杨莉博士有关云南傈僳族基督教的报告认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云南怒江地区以来,经过不断调试,与傈僳文化互动融合,表现出了许多傈僳化的特点,同时也使当地的一些传统习惯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傈僳族基督教传统。
本年度的“专题报告”是对中国大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的活动场所发展现状的全景式呈现。由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持续支持,“中国宗教调查(CRS)项目”以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作为调查对象,实地调查时间为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调查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3个县级单位的4383个宗教活动场所,被访者是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调查方法为面对面问卷访谈。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形成、组织性、现代性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最新、最全面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