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书   名: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英 文 名: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SYSTEM (2015~2016)
作   者:  苏杨 张颖岚 王宇飞 卓杰 王蕾 陈晨
I S B N: 978-7-5097-9652-8
丛 书 名: 文化遗产蓝皮书
关 键 词:  研究报告 中国 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中文摘要

2015~2016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二五”谢幕,“十三五”登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这个阶段的国家动员令和指挥棒,各行各业自然要按照这个指挥棒的导引,结合自身的特点总结过去、前瞻未来。这个跨年度的时间段对文化遗产事业殊为重要,还因为这期间发生了诸多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同志对文物事业发展进行全面指示,中央巡视组对国家文物局进行巡视。对文化遗产事业来说,过去五年干得怎么样?未来五年路径怎么选?2015~2016年度跨五年计划的《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以这些大事为背景和方向,以“展望‘十三五’:文化遗产事业平台的做大做强”为年度主题,以解读中国梦和展望“十三五”为线索,以让文物保护在新常态发展中成为各级政府的常态为要求,阶段性地找出文物工作存在的差距,前瞻性地判断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态势,操作性地给出重要领域改革方案和落地措施。而且,这本蓝皮书对事业管理的分析不仅紧贴最新宏观政策,也突出了主题、突出了领域。

首先是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态势的分析:从第三方评估角度看,相对其他行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已经发展“超速”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客观态势是:又大又强。

回顾“十二五”,文化遗产事业的四“大”是首要特征,包括范围大、平台大、财大、参与面大。与“大”伴随的还有“强”——文化遗产强国的“强”。这种强主要表现在家底清、开放活、制度新三个方面。

范围大、平台大、参与面大,来自“十二五”期间的“家底清、开放活、制度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工作基本完成,全国文物资源库和“文物身份证”体系基本建成,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的任务基本完成。我们在2012年蓝皮书中指出的短板,在“十二五”期间显然得到有效的弥补。而且,文博单位的开放范围、开放程度和开放水平都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像故宫这五年就初步实现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制度新则是指这个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国家相关制度平台的支撑。如作为生态文明八项基本制度之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也是在“十二五”期间,相关制度建设初露端倪。而中央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收入分配、人员激励、馆藏文物资源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给“文物活起来”提供了全面的制度支持。

又大又强,堪称文化遗产大国的大美。但美中也有不足: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世界文明古国应有地位、党和人民对文物工作的新期待,还不相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管理能力跟不上越来越大的局面。管理能力不足体现在部门权责、队伍规模、管制力度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其次是改革不够全面深化,难以通过改革解决发展问题、获得发展动力。

在2016年上半年这样有利的背景下,对于美中不足,必须以《“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为指导,遵循文物工作的规律,加快制度创新和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例如,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更新和实现新城特色发展两个方面。对城市更新来说,主要包括大遗址上的棚户区改造、小规模特色再开发和以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品质提升改造,在更新中“要从保护建筑走向保护风貌,传承好城市历史文脉”;对新城特色发展来说,西安等资源密集的地方就可以表现为以国家公园体制、城市副中心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分区发展模式。

展望“十三五”,只要转变理念、优化利用并做好改革、练好内功,影响全局的文化遗产事业平台就能更大、承载更多。

<<
>>

文章列表

主题报告

技术报告

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