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研究

书   名: 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研究
英 文 名: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Dominated by Specialized Market
作   者: 任光辉
I S B N: 978-7-5097-9979-6
丛 书 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关 键 词:  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中文摘要

就区域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涌现出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具有持久性的一种是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为例,截至2012年,广东省有各类专业市场6000多个,年交易额10000多亿元,直接带动与之相关的300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产值1.8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30%;浙江省约有专业市场4300个,年交易额9000多亿元,与之相关的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00多个,总产值约20000多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撑起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就全国范围而言,“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彰显出专业市场带动区域发展的两大典型。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基础分析框架。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专业市场高速成长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交易网络设施共享化和交易方式专业化形成了交易领域的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商品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在专业市场一系列特征因子的作用下,众多微观主体的行为集合在宏观上体现为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区域分工和空间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并且,从时间纵向来看,这些过程呈现阶段性的演进特征。

本书从分析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入手。专业市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其能够大幅降低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扩大企业产品销售。这一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大规模技术革新和强有力的产品推广来创造、引领市场需求,它们的生存受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更大,对市场需求变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抵御能力也更弱。而专业市场的存在使其能够拥有稳定且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削弱了市场需求变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企业的生产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反过来,形成后的产业集群可以为专业市场的持续繁荣提供大量低廉的商品,有利于形成最具有竞争力的批发价格,支撑专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张。两者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可能形成三种不同的关系模式。这些可以被视为二者正向反馈的一面。

本书还指出了二者可能发生的负向反馈。在专业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为获得相对于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往往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由于买方或采购商在产品质量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对有着诸多不确定性的产品难以进行有效甄别,这种不确定性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在质量不确定且对买方来说难以甄别的情况下,卖家显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买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给出的过低价格也使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诱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从而降低采购商对专业市场的商品需求,专业市场成交量的下降使产业集群的生产企业失去了大量需求的拉动,导致区域经济的萎缩。

本书分析指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专业市场不断地推动产业集群由市场所在地向外围地区转移。在初始阶段,专业市场所带来的强需求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所在地集中,从而形成经济聚集与要素流动互为因果的循环过程。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越接近市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强度和密度越大。在集聚程度很高的市场核心地区,企业之间很大的竞争强度提高了成本并限制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并且经济活动集中于某一区域内也会带来其他后果,如交通堵塞、土地紧缺以及空气污染、垃圾和污水处理困难等各种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市场核心区域的吸引力,促使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上的地区专业化。本书通过构建一个厂商和采购商的行为模型详细展示了这一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书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一个模型分析发现,随着专业市场的规模增大,通过降低发展一个商务关系的费用率、增加网络参与者的数量和现有每次交易的费用率,可以提高专业市场的分工可靠性。在此情况下,外围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就可能得到继续深化,并不断被卷入专业市场的分工网络。与此同时,外围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借助专业市场的大规模需求发展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推动本地的经济成倍增长,当专业化部门的收入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可以引起区域经济的“向外聚爆”,带来该地区经济的巨大增长。

继之,本书从空间结构角度论述了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均衡和共享特征。本部分分两种情况分析。第一种论证了在多个区域存在一个专业市场的情况下,空间经济分布结构明显受到专业市场的影响,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以其他因素为条件的或者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那么专业市场的驱动作用会大大降低,区域实际的空间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效率就会偏离最优的理论模型。第二种论证了在多个区域存在多个专业市场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大小的差异,较大的专业市场会不断地蚕食相对小的专业市场,因之而导致的贸易成本的变化会吸引贸易活动向大的专业市场所在地集中,即形成贸易中心;同时生产活动向其他地方集中,即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分工协作、各取所需,最终形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

作为对理论的佐证,本书在各章都辅以相应案例分析,通过调研问卷和大量计算数据,生动展示了典型专业市场带动周边区域产业集聚、推动地区专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和驱动多中心结构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典型案例分析表明,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非但没有出现新经济地理学所预言的地区两极分化,反而呈现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

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本书在政策上的启示为:建立规则完善、机制健全、信号真实、平等竞争的区域共享型的专业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其交易费用低、交易效率和可靠性高的优势,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区域之间合理配置资源。管理部门在进一步推动专业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应当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设置划行规市、打击假冒伪劣、完善配套物流等。作为一种呼应,外围地区各政府也有责任通过一揽子宏观政策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利用共享的专业市场平台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如通过采取来料加工等方式接轨市场,主动吸收、承接核心区转移的现代产业。

本书对专业市场主导作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地方专业化、经济增长、多中心结构等方面,并且注意从专业市场交易成本变化导致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改变角度寻找原因。未来对这类现象的进一步分析可以通过对同类区域的深入比较而展开,以及就涉及的相关影响因子测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政策制定提供客观可操作的决策工具。

<<
>>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