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评价
2016年1月27~28日,2015年版皮书评价(复评)会暨第七届优秀皮书报告奖初评会在京召开。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核心期刊资深编辑、资深媒体人等31位评委参加。依据《皮书评价办法》《皮书评奖办法》相关规定,按照同行评审的要求,评委根据各自学科方向分组,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对2015年出版的310本皮书进行了内容评价的复评,并对各皮书课题组申报第七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的470篇报告进行了初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马援局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出席评审会并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院长蔡继辉主持评审会。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就皮书学术品牌的管理发表讲话。他指出,皮书是社会科学实现从研究到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发布的重要板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学术品牌。为推动皮书事业的不断壮大,维护皮书的学术品牌,亟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严把皮书内容质量关,进一步推动皮书从量向质的转变,树立行业品牌和优势。第二,积极探索皮书评价标准,设计一套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评价体系,把皮书中真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选拔出来,对皮书中最高层次的成果进行认定,以此引导学术发展的方向。第三,加大对皮书内容本身的研究。以皮书数据库为基础,研究已经连续出版多年的皮书,把其中的分析预测与现实进行对比,总结归纳皮书预测的准确度,查找预测产生误差的原因,尝试将社会科学研究引向更加纵深的领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指出,目前,单纯运用客观指标,如文献被引率来考察和评价学术成果的做法存在较多弊端,文献下载率和转引率只能作为参考,学术成果评价最重要的应该是同行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皮书评价就是对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流程、方法的一次探索。关于皮书评价工作的研究成果在2015年出版的《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中也有所呈现。建立规则,并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是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真正发挥中国软实力的必要渠道。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学术出版机构,将担当起探索学术成果评价、智库成果评价和助力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的责任。一方面,我社将发布SSAP(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手册,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中国的“芝加哥手册”;另一方面,全方位构建皮书数据库,做出中国指数,依托与美国、俄罗斯、荷兰、德国等大学和出版社的合作关系,扩大皮书数据库的全球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使皮书真正成为全球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的标准。
皮书评价工作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了7年。一方面,无论是指标体系、评价程序、评价标准还是评委组成都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皮书评价结果在科学性、客观性得以保证的基础上被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资助、皮书评奖、皮书淘汰的主要依据。皮书评价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为促进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创新,尤其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参会评委按专业分为经济与行业组、社会政法组、文化传媒组、国际问题组、地方经济组、地方社会组,各组专家对相应领域的皮书按照皮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主观指标进行同行打分,并对部分客观指标进行复核。
2015年版皮书评价(复评)工作完成后,与会评委开始第七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的初评工作。为保证公正性和客观性,本次评奖采取匿名评审,所有参选报告都被隐去作者信息和丛书名信息。经过专家匿名投票,共有71篇报告进入候选,其中分报告29篇,总报告42篇。
2016年4月,将召开第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会议,届时,将对2015年版皮书内容质量实施同行终评,并评选出第七届“优秀皮书奖”和“优秀皮书报告奖”名单。其结果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后将在2016年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