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皮友:
关于本次会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占仓院长刚才做出了一个有深度、有高度的总结。跟往年一样,每到闭幕的时候,我首先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感受和体会。
一、 关于年会的总体判断:专、精、特
我记得上一届年会总结的时候,我说了“三高”,就是高规格、高层次和高质量,那么这次会议我想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专、精、特”。
专,就是专业。皮书的专业化发展到今年,已经是第19年。经过19年的成长、磨合,我们现在来提皮书的“专业化”,其内涵极其深刻。正如上午分论坛讨论的时候,我们有地方社会科学院的领导提出,智库时代,皮书面临着全面转型,皮书的专业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专业,更要实现研究方式方法的专业、团队的专业、组织平台的专业,乃至通过皮书这样专业的智库产品,建立起专业化的智库。皮书年会的专业化也是皮书整体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年会的组织,也努力实现了这个目标。
精,就是精品。我们这次年会所讨论的主题,大会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以及我们主题演讲和今天上午分论坛的讨论报告,可以说都非常精准、精细、精确。应当说这次交流的质量,的确体现了我们要出精品成果的要求了。
特,就是特色。无论是会议本身的讨论,还是整个会议的组织方式,以及我们整个会议进程的流畅性,包括设计到八朝古都开封、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来开闭幕式、总结会,都充分体现了皮书年会作为皮书大家庭相聚平台的特色。
通过两天的研讨,应当说已经实现了本次会议议题设置的初衷,就是在皮书研创出版的专业化、规范性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以上是我的一点关于本次会议的个人感受。
二、 关于年会成果的整理、推送、分享和转化
按照惯例,通过我们强大的媒体动员能力和传播能力,这两天的相关会议成果已经在新媒体上分享了,主流媒体上我们下一步会陆续释放出更丰富的会议上的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闪光点。
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去年我们跟光明日报智库版合作,有整版的关于主题演讲的深度报道。这次年会结束以后,皮书研究院会对会议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整理,通过不同渠道、方式推送、分享。并且把这次论坛上大家所讨论的问题,一一落实到位。
三、 对皮书研创单位的几点建议
结合今年年会专业化、规范性的主题,我想就皮书研创工作为我们的研创单位提几点建议。概括起来,我的建议就是力争做到皮书工作的“五化”。
一是,定型化。每一个课题组在研创皮书的过程中,要对研究对象、研究模式、成果推送方式、成果类型等在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形式。皮书研创要进入一个定型化的阶段。
二是专业化。专业化和定型化直接相关,是指皮书在内容选择上要形成自己的专题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要科学,在研创团队的建设上要专业。从内容专业化来看,每一本皮书的研究内容不应该是随意的研究报告的组合,而是应该在逐年的摸索中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比如,在形式上,可以是“总分形式”,即总报告加分报告,也可以是全书统一的专题报告;在内容上,可以是关注当下、描述现状的“发展报告”,也可以是寻求规律、展望未来的“分析预测型报告”。专业化的皮书研创,就是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遵循皮书通行的规范。
三是数据化。皮书的研究内容,应该基于大数据、专业数据和独立采集的数据。在大数据发展迅猛的当下,皮书作为应用型研究成果,作为经世致用的智库报告,其研究对象、研究基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研究方法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善于运用大数据,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分析现有资源,更重要的是采集一手数据、一手信息,从而做出原创性的贡献,获得原创性的发现。
四是平台化。每一位皮书主编、主创团队(课题组)都应该把每一本皮书作为一个平台来打造。“皮书”所凝聚的创作团队一般都是某个领域最强的研究力量、最懂行的实力派。搭建一个立体平台,吸引最权威的作者、创作最优质的研究成果、实现优秀成果价值的最大化,是每一个皮书课题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说来,在平台的打造中,要通过制度建设吸引人才,专业提升打磨成果,议题引领传播价值。
五是国际化。皮书的影响力不能局限于中国或者某个区域,必须逐步走向国际化。皮书的国际化,对于出版机构来说,不仅仅是多语种出版、语言转换的问题,而是一个大战略,必须结合中国学者“走出去”、国际学者“引进来”等多种举措。作为出版方,我们每年会组织我们的皮书学者通过学术会议等平台到欧美去,参与国际学术研讨、讲述中国经验。对于皮书研创团队来说,开拓思路,吸纳国际优秀智库参与研究、国际权威学者参与写作,都是优秀皮书所应当具备的前沿性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格局。评价应该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我们的皮书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会把国际化特色作为前沿性指标来评价皮书。
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关于皮书研创出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总思路(目标定位):精心打造皮书研创出版传播平台,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1. 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全方位推进皮书研创、编辑出版、发布传播专业化,加快推进皮书专业话语体系建设
——对皮书的形式、内容、规范做专业的学术研究。皮书所涉领域十分广泛。不同研究对象的皮书,所用研究方法不同、呈现形式也会有差异。因此,分类及分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深入地对皮书实施分类,做更加精细化的分类管理是出版社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对皮书规范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当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每种皮书都应当遵循国际、国内通行的一套标准。皮书写作规范是我们每一位皮书作者、出版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规范。今年,我们在不断修订《皮书手册》的基础上,将首次策划皮书研创高级研修班,全方位推进皮书的专业化进程。
——精心打造皮书研创出版传播平台,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中国当代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利支撑。持续做好皮书年会、皮书发布。皮书年会已经坚持召开了17年,这17年的执着坚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皮书人的努力和付出。当初我筹划皮书年会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把皮书、把皮书年会作为真正的智库产品和智库平台运作起来。皮书、皮书年会是我们每一位皮书人的创造与实践!明年(2017年)就是皮书专业化运作的20年了,我想,是时候好好总结,设立一些皮书人物奖,向这20年来一直陪伴我们皮书、看护着我们皮书成长的学者们致敬、致礼!
2. 全面推进皮书写作规范化管理,在改进、完善《皮书手册》的基础上开发皮书写作、检测模板和软件
——不断修订规范,推进皮书写作的规范化。每年的皮书年会我们都会在分论坛中设置议题,组织广大皮书作者对我们的《皮书手册》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今年,与会学者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想大家的参与,也正是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创建起这套规范的话语体系的基础。
——开发皮书写作模板,服务专业皮书写作。现在国际上自然科学的很多研究报告是有写作模板的,就皮书而言,我们已经开始在布局、在研讨,这在国际上来说,我们也处于一种领先地位。我们的思路是,在现有皮书手册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在短时间里,开发出皮书写作的模板和软件。届时,诸如字体、字号等规则都已经在系统中进行了预设,皮书作者只要按照软件的标准化设置,布局内容,即可呈现最佳成果。
3. 着力改进皮书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与各皮书研创单位合作共建专业皮书研创数据平台
皮书数据的原创性及持续性的积累,能够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源,因此,皮书可以作为获取研究数据的重要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皮书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的价值将越来越高,皮书数据库也将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发皮书数据库的数据功能,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出版社凭借专业的团队、核心的资源,与各皮书单位合作共建专业皮书研创数据平台已经是势在必行。当前,我们也已经通过皮书数据库与多家研创机构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比如,我们与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合作的东北亚研究智库平台,与宁夏大学合作的“一带一路”数据库平台,等等。
4. 加快皮书研创出版国际化战略步伐
正如我前面所述,以皮书为主要资源的皮书数据库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现当代问题的学者和机构必不可少的参考材料。其海外使用机构包括大学图书馆,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约翰布鲁金斯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的图书馆;高级智库,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为美国各级政府提供公共及外交政策领域全方位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这些都标志着皮书系列已经进入国际知名学术出版产品行列。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要把皮书的国际化战略落实到每一次具体的学术实践中去。一方面,通过多语种的出版、全球性话题的全球性出版,让我们的皮书思想、皮书成果“走出去”,把皮书的影响力和价值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为皮书主编、作者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主动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甚至是策划、主办、承办国际学术论坛,让我们的皮书主编“走出去”,真正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做贡献。
5. 从社内、社外两方面着手,完善皮书研创出版共享机制
就出版社内部而言,我们的皮书研究院、各皮书的编辑部门、市场营销中心,应充分打通各个内部的环节,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对于未来皮书的专业化方向、规范的不断修订,作为出版方应该有一个思想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级的过程。
每一本皮书在出版社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皮书序列号。目前,皮书序列号显示,已经出版过的皮书品种达到了520种,这两年,经过陆续的淘汰(三次共淘汰了110多种),截至到2016年8月份,全国正常研究、出版的皮书品种为403种。这403种皮书背后就是300多家研创机构,近3万名作者。我希望,我们通过皮书数据库(中国皮书网)、皮书年会、皮书研创高级研修班等多个平台把关于皮书的信息、资源共享给每一位皮书的参与者。
我记得开幕式的时候有400多人,一天半的会议过去了,到今天这个闭幕式仍然能有近300人留下来,我相信,这样的会议对大家而言,是有价值的。感谢各位的执着和坚守,感谢一直以来对皮书事业的奉献和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明年大美青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