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变暖的争议及演进
20世纪末,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和19世纪比较起来升高了0.4~0.6℃,这是过去1000年都没有发生过的变化,世界上的科学家据此提出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并很快成为一种主流性结论,并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委员会”(IPCC)的成立和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达成,架构起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组织结构。
迄今为止,对全球气候是不是在变暖仍然有一些疑虑,例如,这是一种短期波动还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又如,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全球气温还将上升4~6℃的预测是否准确?以俄罗斯科学家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全球气候不是在变暖,而是一个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对应对冰河时期的到来反而会有好处。尽管有争议,但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已经开始了联合行动。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当存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和威胁时,不应当以科学上没有完全的确定性为理由推迟采取措施”。二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经把全球气候变暖作为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二)全球变暖的阈值及控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提出,全球气候变化的阈值是2℃。如果超过了界限,全球将面临灾难性损害。他们还提出如果不加以控制,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还要上升4~6℃,这个速度是20世纪的6~10倍。为了控制在阈值之内,在2020年之前全球的二氧化碳要以每年1%~3%的速度减排。到2050年,要比2005减少60%到85%,从而比1990年的实际排放量减少25%。大家知道,《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第一减排期的目标是在1990年的基础上,到2012年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减排5.2%。如按最高阈值计算,第二减排期必须控制在比1990年减少25%的幅度。
(三)气候变暖是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气候变化将对人类带来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一系列的损失,包括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天气的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消失等。从经济上看,英国的科学家做过一个估计,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要占全世界每年GDP的5%~20%。同时还提出另外一个结论,如果我们能够马上采取行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那么我们花掉的成本可以控制在大约每年GDP的1%之内。灾难已经形成以后,你再消减和恢复,就要花掉更多的成本。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除了经济和环境损失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就是对全球带来了非传统的安全问题,扰乱了现有的国际秩序和政治格局。甚至有人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远远大于恐怖主义对人类造成的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最大的环境问题,但又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它是全球具有最大外部性的环境问题。所谓外部性,就是产生环境污染的成本,作为企业它的行为是把环境成本不是自己消化而是向社会外部转嫁。现在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就是要让外部化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能够企业化。而气候变化的外部性体现在一个国家减排所带来的好处全世界都能享受到,而治理环境的成本由一国负担,得到的好处是全世界共同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还有一层意思是,应对气候变化也像治理环境污染一样是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哪一个国家都不能逃避气候变化的灾难,哪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单独地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四)气候变暖的形成原因
气候变暖的成因起源于温室效应的假说。所谓温室效应,是指随着人类排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个大的气层,阻止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后反射回去的热红外线向太空辐射,从而使地表与低层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密切相关,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暖。据测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如果增加1倍,就可以使全球的气温升高2~4.5℃。全球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所谓碳基能源占总能源的87%,致使本来在地层中沉积的“碳库”,以比较快的速度流向了大气中,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很多人认为气候问题实际上是能源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效率。对大部分国家来说,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增加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从现有的资料看,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在于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上所有国家应共同承担责任,但是是有差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尽到主要的责任。其依据就在于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工业化时代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到2004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发展中国家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