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究
出差报告:一级城市经销商的管理与开发
我仔细梳理了一下,力图按照经销商类型和经营品种对其进行归类,分别从一、二级城市经销商的管理维护与开拓,馆配商的特殊要求,学术书店的专门管理,小型民营书店的营销和风险防范,经销商向销售经理要求什么等几个方面分专题进行说明。
出差报告:一级城市经销商的管理与维护
——以广州购书中心、深圳中心书城为例
广州和深圳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影响力自不待言。我社新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这两个城市位列前十位的城市排名中。和它们的经济地位相对应,其城市人群的阅读和购买能力也让人感叹。在深圳中心书城和广州购书中心,推着购物车买书的人不在少数;而广购一层社科类图书卖场中人头篡动的景象,让人也不禁欢呼,一个阅读的时代到来了!
(1) 我社图书全品种主发,上架率较高
无论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还是广州购书中心,我们均已实现了全品种主发。在这两家经销商的卖场里,基本上不存在图书不上架或上架率低的情况(在深圳,罗湖书城和中心书城的上架率要好一些,南山书城由于地理位置和开业时间等原因略显弱一些)。在广购和深圳的罗湖书城、中心书城,皮书、列国志等都有专架摆放。广购还陈列着我社的皮书宣传广告。广购采购中心分管社科的经理说,这非常难得,他们很少在店面给别人做柱子广告。此外,社会政法、财经管理、文史哲类等新书都有3~5本的陈列。重点书比如《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催眠术治疗手记》等等都有码垛。
对于我社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来说,除了图书馆的馆配收藏,能够在卖场展示或陈列一下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此前走过的很多二级城市店,都不允许主发,而是他们的采购经理负责选书。被他们看好的书,才有在书店卖场陈列的可能,也才有到达读者手中的可能。相比于二级城市店的吝啬,大城市的书城显示了它的包容性和广博性。
(2)延长上架时间
然而,上架率高还需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上架时间,才能最终实现销售。对于书店来说,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如果上架图书不能带来相应的利益,大部分都是在3个月左右图书就要面临下架的危险。对于书店来说,寸土寸金的位置要产生相应的效益。否则,就要把位置让给其他书。这对于每年生产十二三万种的图书市场来说,确实很残酷,书与书之间展开的是一场看不见的地盘争夺战。
这些对于我社这样生产高端学术图书的出版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可能需要本书的读者在这本书上架时间内没有看到它,而3个月后等他到书店的时候,书也下架了。这无论对于读者还是我社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在和深圳书城以及广购的经理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提到我社的图书大多是研究性作品,市场上同类产品不多,作为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品种,希望能够在书架上多陈列一段时间。他们表示会考虑我社图书品种的特殊性,延长上架时间。深圳罗湖书城的朱经理则更明确地表示,上架时间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
在全品种发货的书城,尽量要求上架时间相对延长,对于推动我社图书的销售,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码垛摆放,实现畅销品种的上量销售
除了学术性较强的产品,我社还有一些能够在零售市场有所表现的图书,一些书店至今还记得我社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非常道》等等。对于能够在卖场上上量的图书,比如说风云人物系列、周易丹道系列等,此外还有《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民主是个好东西》、《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催眠术》等,应尽量关注,要求卖场实现码垛摆放。实际上,一种图书在有利位置的码垛,胜过在报刊上的广告效果,或者说,码垛本身就是在第一卖场做的广告。在大卖场能够实现码垛销售,并能够对这些产品进行重点关注,能够带动销售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4) 图书的合理分发、追踪和添货
深圳书城下游有三个卖场:中心城、罗湖城和南山城。这三个书城,以罗湖书城资格最老,它是在原先的深圳书城基础上成立的,中心城后来居上,加上南山城,三者成鼎立之势;中心城座落于深圳中心区的北中轴线上,2006年投入使用,附近有市图书馆和音乐厅,是一个高端的卖场,周围写字楼的崛起和4号地铁的开通,肯定会带动该书城图书的销售;南山书城尽管毗邻深圳大学,但由于和市中心还有半个小时的距离,因而其繁荣程度还不能比肩中心城和罗湖城。相比之下,广购只是一个单体店,不存在深圳书城这么复杂的情况。
对于深圳的这三个书城,以罗湖书城中我社的书上架最全,其他书城只有一些重点产品。这三个书城的图书,均是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负责我社图书的采购经理来配发。在和卖场经理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部分适销品种在某一卖场售缺后,卖场经理反馈到采购经理,若其他两家店还有此书,则采购经理会认为此书还有库存,进而不会从我社进货。因而,分析这三个书城的进销存情况,通过从卖场经理获得的信息敦促采购经理合理配置图书,并且重点追踪一些畅销品种的销售情况,做到及时添货和流转调整,这些对于实现销售至关重要。
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和移民城市,它似乎不安于一个暴发户的形象,其气势恢弘、环境优雅的深圳中心书城,到底是政府的形象工程,还是深圳人求知若渴的外在表现?而对于广州人,其人流涌动的书城中,人们到底是把文化当成一件外衣,还是真正地从内心寻求文化的关怀?无论如何,现象也揭示出一些内涵上的取向。在生猛海鲜的味道以及顽固而晦涩的粤语人群中,它们也在寻找或开始构筑自己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