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究
区域类皮书的出版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范广伟
今天我们在这里提出区域类的皮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地找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我做过多年皮书的经验来讲,我感觉皮书好象有一个生命周期似的。一个地方新出的皮书都是比较受关注的,地方领导比较重视,媒体也比较重视,但是新皮书好象过了三五年以后就有点疲软。从其他类的皮书情况来看,应该说还有一个中心就是赶到哪一个时机、哪一个点能够重新振作一下。所以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也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找到这么一种途径。
我在想,在我们现有的皮书种类当中,比如有的品种销售走下坡路,市场营销萎缩,我自己用很大力量来思索这个问题。总体来说,我们区域类皮书有时候定位好象不是太准确。从我们出版社来讲,我们一贯的方阵就是加大宣传,加大推广力度,我们也特别强调重点、热点和亮点。其实关于定向问题我们没有做一个认真的分析。我们出版社这么多年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通过调查、资料反馈,来试图锁定皮书的阅读人群。我们现在大致是对的,比如这个书有政府看、企业人员等等,但是我们没有细到进一步搞清楚我们这个区域类皮书。现在各个诸多人群都是我们的对象,但是区域类皮书的人群是哪些?比如一些区域类皮书和其他书是有差别的,我自己觉得这个书一方面我们过去推销给谁,另外一部分我们在写作皮书时设定是为哪类人群写的,这个也很重要。
我现在想,比如北京蓝皮书,去年搞了一个《北京社会》,因为涉及到房价问题,引起反响就很热,但是销售上反映并不明显。虽然这个问题大家关心,但是从购买书的角度来说体现的并不理想。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我们主观想象的影响大销售就多,但实际上两者往往并不成比例。影响大最终对销售会产生作用,但是就某一本书来说,它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所以应该认真的思索一下。
10月初的时候,河南社会科学院成立30周年,院庆时我到他们那里去了一趟,他们院在介绍河南院的发展以及河南院取得的成果的报告当中也把他们的几本蓝皮书作为很重要的项目提出来。从现实来说,河南省对社科院的确很重视。他们院庆时,省长、省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长、政协、人大的几套班子全去了,而且据说前一阵八大常委集体参加,到社科院给他们讲省内分析报告,我觉得对他们非常重视。
在河南院庆的时候我和相关人员座谈,各个社科院对他们本身,以及对他们出的皮书产品都比较重视。我认为区域类皮书的对象主要是党政干部,应该是政府部门,主要是为他们服务的。当然,其他部门,比如北京社科院的《城市社会发展报告》涉及到一些民生问题,我们要不断的找一些热点、亮点,让大家引起注意。对问题引起注意的同时,也就引起人们对我们自身的重视。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编写经验来看,像这样的热点你也不是每年都能遇上,今年遇到亮点,明年也是不可能,我们隔两三年有一次也就行了。重要的还是党政干部团体,其实我们的区域类书卖也卖不了多少,但是我们要保证它能上架,不管谁逛书店,走一圈能看到我们的书,皮书的影响在,但是你指望它销售多少恐怕很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应该怎么样努力把政府部门作为我们读者群的重点。如果把他们作为重点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在每年构思主题、结构,以及写作方式,用这个来进行一些转变。我只是一家的看法,大家可以提出来讨论。因为从各地社科院自身的功能来看,比如它要成为地方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就像我这次去河南院庆30周年,我意识很强烈,就是怎么样为当地政府做好智库作用。从各省的经验来看,政府满意了,给社科院和皮书划拨的经费也比较充足,这样也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
只要对象是他们,这一点能够确定的话,我们的写作方式就要进行变化。在这类皮书当中,我个人认为在每年思考怎么写、应该写哪些的时候,首先突出应该考虑的就是问题意识。比如现在北京社会不管是哪个领域,城乡也好,公共服务也好,就是要把现在存在的问题找出来,而且要从政府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我们自己强调蓝皮书是学者立场,学者的立场就是观点方面应该用学者自身的观点来阐述问题,但是问题应该和政府部门从社科角度出发应该是一致的,或者为他们发现问题。问题对于大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我们从学者的角度来解释问题的原因,从学者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这样的话我们传统写作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关于建议部分。大部分我们的书后面都有建议,如果我们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只是给领导干部看,我们的建议就要更加具体,更为充实一些。像重要部署的一二三四,每一类的很多条,每条就一句话,这样是不行的,这样是很空洞的。我们应该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一种路径。这样的话应该能够切实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
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应该是课题组从政府拿经费多买书给政府各个部门赠送,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
上星期三我到上海社科院,和他们的常务院长和科研处的同志,还有各个皮书主编在一起开了个会,最后达成了几个共识,我有几个意见他们是采纳了。第一是加强经费投入,每个课题组多加三万块钱,也不多。第二是皮书在他们院内的评价系统当中算甲等,他们说甲等是百里挑一的,这样的话院里给予支持。第三是他们前两年政协、两会都不怎么送,他们决定从今年开始加大赠送力度,让大家看。也就是说,政府那边多要经费,我们通过书的缓解再赠送给他们一些书,这样运行起来能够达到一种良性。那么这种良性的背后我们也切实解决了社会面临的问题,也等于是帮助政府承担一些责任,也给他们出谋划策做好智囊团,整个社科院的职能也会得到充分履行。
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当然从销售来说,我们如果送的话也是只能送给一些重要部门、相关部门,比如下一层的部门还是从发行来说还是要选择的。一般我们确定的读者对象是哪一类,那么从出版社的发行来说,课题组的编写都应该是以这个重心为转移。我就简单说这些,希望大家能够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