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究
《中华儿女》专访:谢寿光的“皮书”人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静鸥
发布时间:2010-08-19
“皮书”最早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在英国,按颜色分有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等,其中白皮书一般特指政府文告。在中国,皮书作为一种图书出版形态,最早是谢寿光提出并践行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曾跟谢寿光开玩笑说:“百年之后,可以在你的墓碑上刻上‘中国皮书出版的创立者’。”谢寿光笑而欣然受之。
28年前,厦门大学哲学系毕业生谢寿光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常人眼中黄卷青灯下枯燥的编辑工作。其后岁月中,虽多次面临出国、从政、经商的机遇,他却选择了坚守。
做一名“专业干部”而非“党政干部”,这是谢寿光审慎思量后对自己人生罗盘的定位。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年,他37岁,正值一个男人的黄金年华,而且仕途不可限量,不少人为之惋惜。16年后,他被授予“韬奋出版奖”。这个行业最高荣誉的获得,是对他当初选择的认可,“更是鼓舞”。
“二次创业”的破题之举
时代赋予每个人相差无几的机遇,却因个人努力与选择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人生航向。
1973年1月,谢寿光从福建武平一中高中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他跟其他许许多多的青年一样,投身农村,先后担任过生产队农技员、小学民办教师、公社办“五七”大学分校校长。1977年,国家恢复高校招生考试,谢寿光一举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
谢寿光喜欢读书,大学毕业后,他和另外15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可以挑选的近30家单位中不乏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刚成立3年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从助理编辑干起,历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社长助理、社党组成员,一干就是15年,先后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300多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50多万字)等彪炳史册的权威巨著,还与人合作主持了国家“七五”和“八五”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这也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社会调查研究项目,编辑出版了《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105卷,5000多万字),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证调查研究经验。
党的十四大后不久,1993年1月,中组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20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会议,时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组成员、社长助理的谢寿光被选中。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后,谢寿光很认真地思索今后的路究竟该怎样走这个问题,并最终将自己的人生罗盘定位为做一名“专业干部”而非“党政干部”。
1997年9月,谢寿光调入心仪已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翌年出任社长兼总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社会科学院下属出版机构。谢寿光接手主持工作时,全社人员不足30人,年出书不到100种,年销售收入仅为300~400万元,在中国图书出版界可谓籍籍无名。
怎样带领出版社摆脱学术出版的清高与拘谨,打造出既有品位又能够引起大众关注的学术畅销书,成为摆在谢寿光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号召全社上下在以沈恒炎、陆象淦为代表的第一代创业者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业”。
“皮书”被确定为破题之举。他将皮书定义为一种周期性出版的、关于某地域或领域的社会科学类资讯产品,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制、医疗、教育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原创性、前沿性、前瞻性,不仅适合阅读,还可以供读者作为权威信息源加以查阅、使用,是各级党政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国外驻华机构必备的资讯类读物。
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版有《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但因分散出版,难以形成系列和规模,仅在政府部门和学术圈内发行,社会影响相当小,认同度不高,每年都需要国家出版补贴。经过反复论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1998年开始正式接手策划运作皮书出版。
《经济蓝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工程的开篇之作。这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们撰写的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年度分析报告一炮打响,当年发行就达2万多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此为契机,进行系列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相继推出了社会蓝皮书、文化蓝皮书、世界经济黄皮书、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等大型系列皮书,带动了全国性的“皮书热”。
在谢寿光的引领下,短短几年时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便被打造成中国最大、最重要的皮书出版中心,年出皮书120余种,约占全年出书品种的1/5、销售码洋的1/4,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品牌之一,有关中央领导曾先后对皮书系列给予了充分肯定。
皮书的数字化征程
1999年,数字出版在中国刚刚起步。在谢寿光的倡导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为国内第一批试水数字出版的出版单位之一。
2003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配盘销售皮书。“以《经济蓝皮书》为例,原来定价29元,加光盘后定价变成39元,除掉光盘复制成本,一张盘可以增加约3.5元的赢利。作为纸质出版社,采用图书配光盘的方式,用传统的渠道发行,无需重新建立新的发行网络,生产成本没有增加,收益却延伸增长了,这充分说明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是完全可能实现共赢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注意新技术的应用,把皮书制作成具有电子浏览、快速检索、资讯链接、下载分割、自动叠加等功能的SSDB光盘,延伸了皮书的使用功能。2005年起,以大型连续性系列皮书为基础,开始着手建立包括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国区域、中国行业、中国文化传媒等在内的6个子数据库,内容总量将达30,000篇文章,总字数超过5亿,目前这套数据库已经被国内外上百家专业机构购买或试用。
“目前,我社正计划进一步扩大数字出版业务,争取使数字出版的利润占到出版社总利润的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熟的数字产品出版与经营模式,令业内人士羡慕不已,谢寿光本人也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荣获“2008~2009年度数字出版先进人物”。
鸟生两翼,便能展翅高飞。非洲的四翼鸟因生有四只翅膀,被誉为世上罕见之“奇禽”。在谢寿光主导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潜心打造皮书出版、数字出版、主题出版、社会学专业出版四大强项工程,就像“四翼鸟”一样,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出版领域展翅飞翔。十余年间,实现了质的腾飞与跨越,目前已拥有员工近200人,年出版新书超过700种,年发表字数超过2.5亿,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出版机构。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做自己愿意做、喜欢做的事。”用知识改变命运,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奋斗一生,是谢寿光的理想。年过半百,他依然坚守在自己钟爱的出版领域,燃烧自己所有的积淀与智慧,而且依然充满锐气与激情,正如他的笔名“谢曙光”一样,为中国学术出版业带来发展的曙光。
在顺利实现第二次创业后,谢寿光与他的团队又勾勒出第三次创业的新蓝图:面向海内外高端读者和客户,精心打造一家集图书、期刊、声像电子和数字出版物为一体的现代出版企业集团,成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供应商。所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同仁都坚信,这一天的到来应该不会太久。
注:本文刊登在《中华儿女》2010年7期P56-57 作者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