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版首页| 高级检索|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专家视点

付崇兰:城镇化并不是要彻底消灭“三农”
来源:一财网  作者:章轲   发布时间:2013-12-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13日在京表示,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不意味要彻底消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仍要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全面改善“三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联合在京主办“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小康社会”研讨会。付崇兰介绍,我国城乡一体化呈现出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城镇人口达到7-8亿,超过农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2%,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近70万家,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5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为97%,流转机制日趋完善等。


      “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付崇兰说,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支撑,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无所谓“城乡一体化”。


      付崇兰说,不仅过去如此,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依然需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四化”的协调同步发展。只有“四化”同步,才能确保经济增长,也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和进步,提供有力保障,并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全面改善“三农”。


      “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不意味要彻底消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付崇兰说,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仍要坚持“三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原则,继续加大政策及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和投入的力度,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双轮驱动”,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发展。


       付崇兰认为,“城乡一体化”决不是全盘推动整齐划一的“工业化+城镇化”,不是将城市无限制地向农村地区延伸,使乡村成为与城市同质化的一部分—而是要求留住乡村,并且建设“美丽乡村”,在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公民权利基础上,确保乡村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以及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特色,通过发展现代化新型农业,实现“三农”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差异化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汝信在此间表示,中国城乡一体化将迎来健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机遇,土地户籍制度、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将为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落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确保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3日发表的2013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认为,我国广大的乡村具有地缘经济生态优势、地缘生态文化优势、区域生态环境优势。从区域水利、交通、通讯、工业、开发区、城市和乡村发展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战略角度考察,我国城乡已经形成区域发展各有分工,相互联合发展格局,广大的乡村具有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战略支撑点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白领上山务农、博士下乡种菜”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上述蓝皮书认为,一旦中产阶级成为一个社会的主要力量,就会导致“逆城市化”或者“去城市化”,形成人口向农村流动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的研究发现,由于十多年来中央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带来“三农”问题本身的不断改善,中国农村的吸引力已经大幅回升。尤其在很多大城市郊区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可能带来的红利,“非农业户口”更愿意转为“农业户口”。


       蓝皮书认为,在加快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方便农民进城并确保农民市民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逆城市化”风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也提出,可以考虑放开农村户口,开放“非转农”,鼓励市民下乡,促进城乡之间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吸引城市人才和资金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