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版首页| 高级检索|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皮书观点

上海弹性城市建设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指出
来源:上海蓝皮书  作者:郑庆寰   发布时间:2017-03-13

  2017年3月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7年上海绿色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会暨《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传统城市扩张方式改变了城市原有地表类型,大量水泥、柏油等不透水硬化路面取代了原有的植被覆盖且渗水能力强的地面,从而破坏了城市水循环,使得城市生态系统退化,也影响了城市生态景观, 使得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大及特大降水面前不堪一击。降水会将不透水地面上的污染物、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冲刷进河道流入水源地,造成水源地的面源污染,进而影响城市供水。上海正努力打造适合自身及南方地区弹性城市试点方案,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精细化管理水平依然不能适应弹性城市建设需要。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弹性城市的认识不一致且水平有待提升、缺乏现成有针对性的建设指南、标准和辅助工具、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控制不足与未涉及与循环水管理的结合等。

  国外针对弹性城市的建设有许多解决方案,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建设。以澳大利亚墨尔本弹性城市建设为例。墨尔本市以解决由于长期干旱导致水资源不足为出发点,融合循环水管理理念,从城市宜居性和流域生态健康的高度建设水敏城市。水敏城市设计可以用于单个地块、街道乃至区域,包括一套处理工艺,如人工湿地、渗透沟、总污染物井、雨水花园、雨洪滞蓄水库、绿地浅沟、蓄水池等。每一项目的实施流程由八个阶段,分别是项目起始阶段、制定水敏城市设计选项阶段、制定碳敏感方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阶段、风险评估阶段、场址设计和批准阶段以及水敏城市设计项目运行与维护阶段。在墨尔本弹性城市建设管理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利益相关者缺乏对WSUD的理解、缺乏共同的标准、行动指南、技术技能、有限的研究和知识、雨洪管理的碎片化、缺乏制度规定等。

  结合澳大利亚弹性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上海弹性城市建设应从五个方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一,提升全社会对弹性城市的认识。一是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融入弹性城市理念,形成城市水政策框架,将其渗透到城市各个环节中;二是组建多学科、多层次弹性城市建设沟通平台,搭建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街道社区之间的桥梁;三是加强城市居民、街道社区与从业人员宣传与培训,扩大参与面,使其认识到弹性城市不单单技术问题,更是水变革。

  第二,注重温室气体控制和弹性城市建设协同。上海提出到2040年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目标,使得弹性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温室气体问题。因此,需要在新建的弹性城市项目中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选用本地物种增加碳汇,减少用水需求和废水中的有机质含量,测算不同技术方案的温室气体效应指导弹性城市方案的确定等。

  第三,推出弹性城市建设指南、标准和辅助工具引领弹性城市建设。为促进水敏城市规范化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先后出台行动指南、技术标准、最佳管理实践指南以及评估水敏城市设计方法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数理模型在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MUSIC模型和STORM模型由流域水文合作研究中心开发,用于WSUD的规划和决策,拥有一系列关于雨洪处理技术性能参数的最新知识,能够进行时空尺度分析,适合于雨洪水质处理系统。因此,上海应先从弹性城市项目流程管理指南与开发基于本地水文基础的雨洪管理软件辅助弹性城市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第四,注重弹性城市项目开发过程中风险管理。上海在推进弹性城市建设中应出台风险管理规范,加强项目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控。项目风险管理应采用PDCA模式,安装监测设备,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管理流程。

  第五,将弹性城市与循环水管理结合。我国的弹性城市以雨水管理为对象,未将灰水、黑水等循环水利用纳入其中。但从城市水循环系统整体看,灰水、黑水的循环使用对增强城市弹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上海应将弹性城市与循环水管理结合,形成独特的试点经验。

  (参见《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p232-25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