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7年5月3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6~2017)》发布会在京召开。
基层平安创建是一项重要民心工程,北京市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全市各个层面基本形成了齐抓共创基层平安的工作格局;健全了科学严谨的防控体系,基层社会安全局面更加稳定,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建立了重点地区动态排查整治工作机制,重点地区治安秩序更加有序;各区普遍建立了流动人口规模调控五管机制,流动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全市全面实施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不断完善矛盾多元调解体系、探索创新信访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有力促进了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基层社会更加和谐;全市80%以上的社区建立了综治维稳分中心,“三网融合”工程稳步推进;推行社区民警驻区制,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警务工作站,夯实了综治工作基层基础。但在创建合力、基础设施、力量整合、品牌效力、管理水平等诸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社会服务水平上不去,成为影响基层平安创建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技防设施覆盖率仍然较低,导致社区可防性案件频发;物防设施推广应用不普及,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入室盗窃案件较多;城市公交微循环不健全,非法运营问题无法根治;城市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垃圾清运等设施不健全,给城市治安环境秩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二是基层群防群治力量亟待整合。全市现有各类享受政府补贴的公益性岗位人员30余种,他们的人事、编制、经费、管理都纵向归口区级职能部门,这些人员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缺乏步调一致的行动。基层镇街又无权管理,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亟需对这些人员职能整合,做到人权、事权、财权下放到镇街,由各镇街统筹管理,实现参加基层平安创建人员效能的最大化。作者建议从提升基层平安创建的合力、吸引力、魅力、实力、动力、助力、活力等七个方面提升基层平安创建的实际效果。
(以上内容参见《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6~2017)》p214-2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