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障碍,比如三地人才等创新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创新合作点多分散、跨区域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面临政策对接和利益共享难题,等等。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着力点:
一是聚焦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共建创新合作平台。比如,以中关村为依托,与河北、天津形成特色化对接,按照产业集群的理念,选择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集中对接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品牌优势,通过打造京津冀科技园区链,带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形成。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等科技创新环节在周边地区集中疏解,打造一批创新型“微中心”。
二是以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强资源共享和政策对接。积极推动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促进创新创业要素有序流动,引导北京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向河北、天津延伸服务。比如,中关村的北大创业训练营、36氪、创客总部、YOU+国际青年社区等创新型孵化器签约落户天津、河北,给当地带去了新鲜的创业理念、优质的创业服务、丰富的创业资本帮助当地汇聚创业项目。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重点合作区域共享,进一步明确“1+6”、“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中要推广的具体内容,争取将其推广到京津冀重点合作区域。
三是加快弥补北京周边区域两块“短板”,增强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强化“硬条件”建设,加快推进以市郊铁路为核心的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大容量、快速化、一站式、低票价的市郊铁路,形成1小时通勤圈,提升区域交通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软条件”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中疏解,缩小区域公共服务落差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应着力解决户籍制度、高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瓶颈约束,消除津冀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隐形壁垒;同时要加大对河北、天津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倾斜力度,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在北京层面上,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地区的疏解,通过名院建分院、名校办分校等方式,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参见《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第7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