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版首页| 高级检索|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皮书观点

现阶段精准扶贫阶段的妇女反贫困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指出
来源:慈善蓝皮书  作者:杨媛   发布时间:2017-06-21

  2017年6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精准扶贫阶段的妇女反贫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资金短缺、难以催生好的可推广的项目案例。扶贫资金相对额度较大、周期较长,使很多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难以担当。近年来,政府开始尝试拿出部分资金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但这些项目多属于“短平快”的类型,资金小,周期短,使社会组织扎根社区,通过专业理念和手法,促进服务人群脱贫和发展的传统优势和长项不能很好地发挥表现出来。同时,从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看,这些资金多来自民政、残障、救助等相关部门,而国家扶贫资金反而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销声匿迹了,尽管中国最早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是在2006年由国务院扶贫办与江西扶贫办开先河的。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能够体现专业性,具有可复制、推广潜力的综合类扶贫项目很难出现或者被看到。

  二是妇女/性别与发展人才断链。90年代国际合作项目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妇女/社会性别与发展的专业人才,有很多是学界的,随着高校和科研单位考核制度严格化以及他们自身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已退出了发展一线。国际机构撤离后行业内和反贫困相关的“参与式社区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等培训与实践项目骤然减少,新生代的社会组织成员没有机会获得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公益慈善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现象。所以当“精准扶贫”呼唤更多的社会组织扎根社区时,却发现具有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数量有限,既缺少能够对政策产生影响的重量级专家,更缺少在社区有实施行动研究能力的学者兼行动者,亦缺少在一线为目标人群提供对口服务的实际工作者。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有替代发展工作者的趋势,但由于中国社工队伍培养的先天不足,要担当重任还需磨炼。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妇女反贫困任重道远。

  (参见《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p204~2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