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7年6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中国保健协会、随心瑜(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瑜伽蓝皮书:中国瑜伽业发展报告(2016~2017)》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分析指出,印度各种传承的和现代发展的瑜伽形式,以及经过西方改良的瑜伽形式都来到了中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瑜伽发展正面临一个多元的处境。
一是翻译问题。瑜伽经典文献的翻译是瑜伽中国化要面对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吸收瑜伽文化的一个前提性工作。中文版《瑜伽经》就是按佛教用语习惯翻译的《瑜伽经》版本。现在的翻译有一个新现象,那就是翻译和注释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不像以往的翻译只是单纯的翻译。语言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种文化之间彼此的冲击、碰撞与异化。
二是吸收问题。吸收瑜伽文化有两个向度,即印度瑜伽和西方瑜伽两个系统。与固守本土文化的印度不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剧烈变革,决定了中国的传统身心观必然会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拥有一个特殊的价值视角。立身于两种文化土壤的身心观,其衍生的价值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仍会有不同的表现。每个学习、关注瑜伽的人会用各自的方式,把瑜伽文化吸收融入越来越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正在形成创新的文化系统当中。瑜伽的身心观作为一个孤立的技术或文化范本,并不具有改变社会价值体系的功用。但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瑜伽文化在民间的流行,却是培育身心、弘扬朴素价值观的良好平台。
三是结合的问题。瑜伽的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于理论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然而缺少了理论基本指导的实践,可能会出问题。中国社会商业化当道、流行元素至尊,在追求物欲的潮流中享乐主义盛行,消费感官成为大众普遍的价值取向。人的灵魂与心智越来越远地游离于身体躯壳之外,人们所追求的是越来越现实的个人价值,高远的社会与公众价值被慢慢疏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错位、心智与身体感官的脱离,使中国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正面临崩溃。
四是创新的问题。在瑜伽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文化的发明与传播以及文化间的涵化,从而引起瑜伽文化的吸收和变迁。瑜伽在当代的中国有没有创新的可能,这其中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把瑜伽和中医、太极尝试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正在进行创新的努力和探索,瑜伽中国化其中就包含了如何创新的问题。现阶段一些中高档的瑜伽俱乐部或会馆以同类国外知名俱乐部为样本,进行拷贝。一些低档的瑜伽俱乐部或会馆又以国内知名俱乐部为模型,进行模仿。也许更糟的是,不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是东施效颦。
五是素质的问题。消费者对产品缺乏深入的了解,国内人们在进行瑜伽活动前,除了知道瑜伽可以塑造形体外,其他便一无所知。而他们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瑜伽产业的经营销售者,获得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导致消费者十分被动,对事情的真相缺乏认知。瑜伽馆或健身俱乐部应注重开展相应的课程,让学员们对瑜伽文化有着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宣传工作上,做足功夫。高校中开设的瑜伽课程,应该更注重这方面问题,多学一些与瑜伽相关的理论,多了解瑜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让瑜伽文化得到更好地推广和传播。
瑜伽中国化过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包含了个人、民族以及社会伦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人层面主要指的是修身养性、养生祛病;民族层面指的是复兴文化、振兴中华;社会伦理层面指的是道德约束、诚信规范。瑜伽实践虽然从个人层面入手,但终将落实到建设美好家庭与维护和谐社会中,并促进全球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惠及全人类。
(参见《瑜伽蓝皮书:中国瑜伽业发展报告(2016~2017)》p47-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