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7年6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公开资料显示,“天然气人民币”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在2016年11月12日举行的《能源博弈论集》新书发布会暨“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研讨会上提出的。天然气人民币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媒体、能源主管部门和油气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这是融合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的一大理论创新,这一战略构想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指导和引领我国天然气行业改革、扩大天然气使用规模、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天然气贸易额有望超过石油,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而且是一种可以标准化的产品,便于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天然气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所形成的人民币循环链条,可以大大拓展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空间,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拥有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将随之增大。第二,有助于减少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第四,最直接和最大的收益是获得国际“铸币税”,同时,政府、企业等可以获得更低的人民币融资成本。
其次,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天然气的定价话语权。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作为主要的油气进口地区,存在严重的定价话语权缺失的问题。统计显示,2013年,东北亚地区遵循的天然气贸易基准价格——日本液化天然气平均到岸价格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6.17美元,约等于德国、英国天然气进口价格的1.5倍,相当于美国亨利天然气中心(Henry Hub)价格的6倍。天然气贸易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亚洲溢价”现象在天然气市场表现得比在石油市场更加突出。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利益。目前日本推行的与石油挂钩的JCC定价机制已经无法反映全球和亚太地区天然气的供需格局,将来在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东北亚区域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可以建立起反映东北亚地区天然气供需状况的基准价格,提升东北亚地区在全球天然气定价中的话语权,从而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利益。
最后,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可以推动国内天然气改革和能源结构优化。近年来,尽管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勘探开发和管网开放、定价机制调整等工作总体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天然气行业的改革还是相对滞后,导致了我国天然气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规模不足,国内销售价和进口价倒挂等也抑制了企业进口的积极性,管网、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运输和调峰能力不足等,都制约了我国天然气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延缓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天然气行业改革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战略指引,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缺乏顶层设计的改革,使得我国天然气行业改革不断循环反复,难以实质性推进。我国需要在天然气人民币这一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推进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和进口主体的多元化,理顺各个环节的价格机制,推动定价机制市场化,更好地提高市场主体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进口和利用,从而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自然环境。
总之,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实施,应该成为我国能源和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顶层设计。在这个顶层设计下,我国要更好地完善国内天然气产业政策和外汇管理体制,做好天然气人民币交易机制的设计。
(参见《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7)》p189-2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