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7)》。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伴生性发展规律,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各地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直接影响了三地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容和方式。
1. 经济发展梯次性阶段特征影响
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梯次性特征明显,依据世界银行相关标准,北京市、天津市已经达到富裕国家的城市水平,河北省则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9.8%、52.2%和40.2%,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从经济类型看,北京市服务型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形成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农业、创意文化产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和“三、二、一”产业结构;天津市以工业为主,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八大优势产业;河北省农业比重较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差异,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
2. 经济发展互补性阶段特征影响
经济互补性是地区间在比较优势中获得收益的前提。北京市具有丰富的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优势,天津市具有航运、物流和制造业优势,河北省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三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相适应,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互补优势,北京高职教育体量小,注重品质发展,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和扎实的办学作风;天津是职业教育强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传统和优质资源平台;河北高职教育体量大,生源丰富,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互补性为京津冀地区间相互借力发展创造了条件,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可以有效缓解区域发展中本地要素资源的约束,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高职教育互补性形成的效益辐射与外溢是高职院校协同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3. 经济发展共生性阶段特征影响
经济发展的共生性指地区间的相互依赖性,共生性具有跨域流动特征。京津冀环抱式的地理环境和裹挟式的区位布局,使京津冀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共生性更加凸显。京津冀共生性突出体现在水、空气等环境和环保事业的“同呼吸、共命运”方面,对于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共生性突出表现为高职人才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性。北京、天津由于其中心城市地位而形成了“人才虹吸”现象,使两者成为人才单向流入地,河北高职毕业生在北京、天津的就业需求,又造成了河北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与其地区经济结构的疏离。这在某种角度上讲,恰恰是人才稀缺的河北对京津两市给予的支持和付出,这不仅体现为京津对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吸引,还反映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京津的就业选择。这也导致河北高职毕业生在京津的就业需求与河北产业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错位发展,表现为河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其产业结构匹配度低于京津两地。受毕业生京津就业优势引导,一些河北高职院校更愿意按照京津两地需求开设专业和开展订单培养。
(参见《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7)》p136-138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