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的影响,经济疲软;而中国的发展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增长强劲。“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就是要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挑战。实现绿色转型,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广义的。因此,本文结合绿色城市建设,讨论中国的经济转型问题。
一 经济转型的背景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跨越。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在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状态;21世纪仅仅过去了10年,中国已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融入世界体系。中国的这种跨越,不仅仅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变化,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全球性问题上,中国的地位已举足轻重。1971年,中国经济的总量不到世界的1%[1],2010年,中国已经占到了世界的9.3%[2]。根据现在的统计,40年前欧盟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1.6%,现在只占22.9%。美国也从29.9%下降到不足23.1%(IEA,2011)。从总量上讲,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World Bank,2011)。这样的经济发展成效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的消耗和排放的增加问题。
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到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且这个态势还在继续增长(IEA,2011)。美国从2007年次贷危机演化成为金融危机以后,其能源消费基本上有两年是负增长,现在增长也是微乎其微。中国在“十一五”期间,11.2%的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只有6.6%。中国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也从“十五”期间的1.04下降到“十一五”的0.59%[3]。能源消耗增长,显然污染的负荷也是高速增长的,所带来的排放增长也是必然。2010年中国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已经达到了83.3亿吨,美国只有61.5亿吨(BP,2011)。在五年以前,美国排第一位。几年时间我们已经超过美国的1/3。1971年,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0年不到1/2,现在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8.7%(IEA,2011)。中国的很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可见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很快。从当前的趋势以及绿色发展的需求和挑战来看,转型的压力还会继续一段时间,而且呈加大态势。
先来看城市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1978年时不到18%,到2010年,按照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是49.68%,接近50%。[4]美国的水平已经超过81%(潘家华、魏后凯,2011)。我们现在的城市化问题,有三个方面需引起我们重视和考虑。
一是城市化规模的扩张。现在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比较低,需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十二五”的规划是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就是增加1100万人口[5]。如果按照“十一五”水平的话,每年1个百分点,则增加1400万人口,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就业、生活消费等所引发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和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们城市化的第一个问题。
二是不完全城市化。现在人口普查得到的城市化水平是49.68%,这一数据显然包括城市里没有真正地在城市扎根下来的1.2亿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里边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些人占到10%左右。如果我们把这1亿多人口完全消纳在城市里,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困难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三是品质提升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类似“摊大饼”的形式。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城市化基本上没有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例如北京的很多胡同里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上水有了,没有下水管网。以前很多厕所是没有下水管道的,需要清洁工人工淘[6]。原来老城区的建筑品质都是比较低的,不符合高品质的人居要求,所以老城区改造要进行。这部分老城区改造也需要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现在说城市化很快,是很好的趋向,是发展的必然。但是如果我们考察城市化进程中必要的外延扩张,涵盖消纳、吸收、提升三种类别城市化的需要,就非常明显地看出,我们不是简单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实际上的环境压力远大于名誉上的压力。在农村,可以有相应的大环境消纳空间,但在城市里,品质提高了,消费增加了,污染的集中排放程度会更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