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采掘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矿采选业五大部门。由于本书有专门章节分析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的产业竞争力,故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开采的竞争力。
一 产业竞争力变化
1.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采掘业各产品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8年之后发生大幅下降,由2008年的5.8%降为2009年的2.3%;原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经历了一个小幅上升之后,在2010年下降到0.11%,比2008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天然气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从2008年到2010年只上升了0.01个百分点(见表1)。
中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美国和俄罗斯。虽然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但同时也是煤炭的消费大国,因此,其煤炭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2008年,中国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美国和俄罗斯分别相差了3个和2.8个百分点,2009年,这一差距扩大为3.5个和4.9个百分点,这说明,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煤炭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有所下降。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原油和天然气的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
表1 煤炭、原油、天然气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2.贸易竞争力指数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采掘业的贸易竞争力有所恶化,尤其是煤炭产业。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煤炭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大于零。这表明2008年之前中国的煤炭产业是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但经历了此次危机之后,中国由原来的煤炭净出口国变成了煤炭净进口国,2009年煤炭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降为-0.63,说明中国的煤炭行业已不再具有贸易竞争力。金融危机对原油的贸易竞争力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其仍然维持在-0.95的水平。天然气的贸易竞争力虽在2009年有小幅上升,但在2010年却大幅下降,其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于2008年(见表2)。
中国煤炭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动趋势与美国和俄罗斯有所不同,中国呈下降趋势,而美国和俄罗斯却不断提升,美国2009年的煤炭贸易竞争力接近于1,这说明美国在煤炭行业几乎只出口不进口。中美两国的原油贸易竞争力指数在危机之后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中国天然气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动更为激烈。
表2 煤炭、原油、天然气贸易竞争力指数
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中国的煤炭、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中国的采掘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弱。金融危机之后,各行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煤炭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从2008年的0.65下降为2009年的0.24,原油和天然气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有所上升,尤其是2010年。2010年原油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由2009年的0.03上升为0.09,天然气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由0.04上升为0.31(见表3)。
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俄三国的煤炭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有所下降,中国和美国的变动较为明显;中美两国的原油产业均不具有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较小,危机之后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特别的改善;中美两国的天然气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中国的上升幅度更大,相反,俄罗斯天然气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表3 煤炭、原油、天然气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4.劳动生产率
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对采掘业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明显的影响,2009年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高(见表4)。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采掘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表4 采掘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虽然中国煤炭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8千元/人,但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方面来看,中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大幅下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煤炭对外出口的政策。自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对煤炭行业采取促“进”抑“出”的政策。200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对煤炭出口实行配额管理;2006年9月15日,取消煤炭出口退税;2008年8月20日,对所有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