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
北京作为首都,经济转型的任务艰巨。依据中央提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立足现实情况,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将北京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首善之区。
一 经济发展模式概论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世界性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人类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工业与生态、生态与社会的联系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将人类经济发展简单归纳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1]本研究小组认为工业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通常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的物质经济增长模式;发达工业国家在中期实施循环经济之后,其经济发展实际上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德国和日本等少数最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一)物质经济增长模式
重视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遵循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罗宾逊的经济增长理论所代表的发展观,制订出一系列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对经济运行体系之外的领域也未作充分考虑。传统的经济学思想,对经济个体使用资源成本的认识仅局限于其获得该资源所付出的成本,忽视了该资源在地球形成的成本。这导致资源实际价值被低估及资源的过度使用。
早期经济学理论的共性在于片面追求物质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均以资源消耗为代价。GDP的增长与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不断扩大的生态足迹[2]造成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施有效利用资源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借助循环经济,试图避免资源浪费与枯竭。
(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遵循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所代表的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发展观,制订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环境经济学提出的“最佳繁荣度”,其“繁荣”包含了物质上的丰足和非物质方面的美满。[3]绿色经济发展概念作为“绿色转型”,实质上是指传统物质发展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转型,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方式代替传统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总之,绿色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建立“科研的绿色设计、企业的绿色生产、顾客的绿色消费”体系,强调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分配公平、区域均衡、社会创新,将企业管理从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经济发展转变,在提高美誉度、提升竞争力、增加诚信度过程中,建立起包含“较低能耗的生产、适度消费的生活、循环利用的资源、稳定高效的经济和持续创新的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重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所代表的发展观,制订生态现代化战略。德国学者约瑟夫·胡勃(J.Huber)等人针对以生产为目的而忽视资源保护或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忽视经济发展的两种观点,主张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4]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生活废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有机农业比例、安全饮水比例、可再生能源比例、长寿人口比例等30个指标。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目标要求是在不超过地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保证生态的可持续以及用生态化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享受物质财富,实现社会公平。其中,生态经济发展应该具备的前提是:第一,人口增长必须与生态的生产和承载能力保持一致;第二,环境污染物质量不能超过环境的吸收和再生能力;第三,物质能量消耗速度不能超过他们的再生速度,通过重复使用资源、提高物质能量效率、循环经济等方式降低耗竭性资源的消耗速度;第四,发展清洁资源、生态技术和生态产品,建立工业生态;第五,建立创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