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并提出了“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成了各经济区域首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世界已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五大城市群:纽约城市群,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巴黎城市群,伦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对促进本区域的经济、本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作为后发的实行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实现东部“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稳步前进,从而更快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是未来20年中国最有希望成为世界大城市群的地区。
在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人口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研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发展问题,对该区域的人口发展特别是北京市的人口发展提出建议。
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发展比较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特区的开放为珠江三角洲率先发展创造了条件,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添加了发展的“助推器”。新世纪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京津冀地区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使得京津冀地区成为带动北方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各项经济发展总量指标占全国比重大,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2006年这三个经济区域占全国21.7%的人口,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36亿元,约创造全国GDP总量的44.2%。但是,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实力最弱,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区域行政壁垒、分工协作的体制障碍较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极不均衡。以京津为双核,带动两翼的局面尚未形成。
(一)经济总量方面
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之和,长三角以占全国10.9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22.68%;京津冀以占全国7.2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11.30%;而珠三角以占全国3.5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10.25%。
表1 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
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为46288元,是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2.90倍;长三角次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335元,是全国人均的2.01倍。而京津冀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780元,是全国人均的1.74倍。
(三)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构成方面
京津冀地区的三产构成为7.7∶45.5∶46.8,长三角的三产构成为5.4∶53.9∶40.7,而珠三角为2.8∶51.4∶45.8。由于北京地区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导致京津冀地区的三大产业构成呈现“三二一”结构,而长三角、珠三角仍呈现“二三一”结构。从京津冀内部三大产业构成来看,北京的三大产业构成为“三二一”结构,而天津、河北则为“二三一”结构,尤其是河北省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
综观以上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京津冀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有较大差距,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区域之间差距较大。在京津冀内部,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9505元、40961元,河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894元,略高于全国的15973元,是北京的34%,天津的41%。
二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区域人口发展
区域经济实行产业分工,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离不开区域城市之间的人口良性分布和流动。在区域城市之间保持合理的、合适的人口流动,保持相应规模的人口集聚规模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