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
二十年前,成都近郊的郫县兴起了一种以农村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由于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浓厚兴趣,吸引着城市游客纷至沓来。多年后,这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花圃、果园等自然条件和风土民俗,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土产条件、耕作方式以吸引城市游客,开展集观赏、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并被正式定名为“农家乐”。
成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农家乐旅游重镇,农家乐旅游已成为成都市的旅游品牌和经济亮点。成都市以农家乐旅游开发为契机,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挥着显著的示范作用。
一 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
1987年春天,成都第一家农家乐诞生在著名的“中国盆景之乡”——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这个农家乐最初不过是建个花卉苗圃基地,没想到竟有很多成都市内游客慕名而来。经营者于是调整了经营思路,搞起了餐饮,增建了体育设施,扩大了接待场地。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方式正好迎合了城市人回归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诉求,对城市人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魔力。一批又一批的城市人蜂拥而来,经营者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当地村民看到经营农家乐的甜头,也纷纷加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短短两年间,农家乐如形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成都周边地区,随后更是出四川风靡全国。
经过二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到目前,成都的农家乐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农家乐已经成为成都旅游的特色产品,也是成都市民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截至2005年,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达559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00家);三星级乡村酒店2家;旅游古镇6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以农业旅游为主题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3个。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9万人;接待游客2538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目前,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郫县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都江堰市青城镇“青城红阳猕猴桃、青城绿茶基地”均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圣花乡”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4月12日在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授予成都“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称号。
“农家乐”发源于、兴盛于成都并非偶然现象,可以说正是成都独特的历史人文传统和天赋的自然地理环境,才培植出了农家乐这朵旅游产业的奇葩。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山水秀美、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有众多生态环境优良的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这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成都地理特征差异明显,有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适合开展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目前,这里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完备、便捷的交通设施和条件。而成都又是传统的消费城市,成都人历来就有闲适、安逸的特质和自由休闲的生活方式,崇尚亲近自然,酷爱乡村旅游,这些特色刚好迎合了成都独特的休闲文化,形成了开展农家乐旅游的巨大市场。
二 成都农家乐发展历程
成都农家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从1987年郫县友爱乡农科村的第一个农家乐“万木春”开始到1991年止。此一阶段是农家乐旅游起步和萌芽阶段,那时农家乐只是一些休闲和简单的娱乐、郊游等形式,其特点是分散、规模小,缺少有意识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经济联系也不够紧密,影响较小。
第二阶段是扶持发展阶段。从1992年四川省省委领导正式题写“农家乐”到2002年,四川省政府根据当时的“三农”实际,明确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为“先发展后规范”,由政府(村集体)以减少税收,或直接投资进行水电路建设等方式体现对农民发展“农家乐”的扶持,美化环境,完善设施,加强管理。
第三阶段为打造品牌阶段。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成都市政府相继出台并实施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农家乐开工基本条件》等,郫县等地也出台了相应的行业管理规范,并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促进“农家乐”旅游上档升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