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
甘孜州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浓郁、绚丽多彩,这里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格萨尔文化资源、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神奇的宗教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等。
为切实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甘孜州紧紧围绕“加快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规划为蓝本、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根本、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营文化经济,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据统计,2006年全州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共有205个,从业人员1456人。从事文化产业的个体户1140户,从业人员达到4220人。200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共计13154万元,占全州GDP比重为1.93%。
一 甘孜州文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
甘孜州委、州政府依托甘孜州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2004年州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中,在全省率先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力求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甘孜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并在今年第九次党代会上再次进行了明确。
先后多次召开了全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营造氛围,达成共识。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在全省第一个地区、西部率先、全国市地州级中属首例的《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康定、丹巴、九龙、德格四县编制了县级《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泸定、稻城《规划》编制工作在进行之中,其他县也根据实际,进行资源整合,明晰了产业发展思路。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机构保障。成立了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专项经费保障。设立了民族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07年为100万元。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了《甘孜州州级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和补助文化产业项目及文化品牌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和营销,文艺精品创作,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小型文化企业创业,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重大文化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等。
三是政策措施保障。相继出台了《甘孜州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知》、《关于甘孜州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决定》及《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提供了政策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舆论和投资环境。
(三)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甘孜州共有州、县属文化事业单位43个,乡镇村文化站(室)、乡镇图书发行网点、演艺中心118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半专业性乌兰牧骑式演出队、业余藏戏团、乡镇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队、景区景点和宾馆饭店文艺演出队等58支,有各类文艺演出人才1280多人。
基本完成了国家实施的县级“两馆一所”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各县配置电影放映流动车、电影放映设备,乡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机构编制基本落实,形成了覆盖州、县、乡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框架。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农牧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已配备乡镇“宣传文化流动服务包”92个。出版发行了《多彩甘孜》、《魅力甘孜》、《格桑志玛个人演唱专辑》等多种光碟和“香格里拉·康巴文化品牌丛书”等一批文学作品。
启动“康巴学”研究,联合丹巴、泸定等县开展了文化本底资源的调查。州广电实现州县广播电视双向传输,积极争取国家广电总局的对口帮扶,正式落实国家广电总局对口帮扶我州五个重点贫困县。《甘孜日报》实现了大报、日报、彩报的三大“跨越”。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取得重大成绩,丹巴古碉群、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和巴格嘛呢石经城、新龙波日桥、甘孜白利寺已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格萨尔文化、巴塘弦子、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族“噶玛嘎孜”画派、南派藏药、藏族格萨尔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