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
我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目前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促进并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心城市的新一轮经济发展。
一 我国许多大城市面临转型的压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一批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在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城市化率从30%到70%的阶段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城市化率现已达到40%多,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城乡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随着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日益向城市聚集,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有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第二,城市空心化日益严重,亟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土地价格、人工工资等不断上涨,生产制造成本迅速攀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从大城市迁到中小城市,大城市制造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上海共有3000多家企业先后将部分或全部生产制造环节迁往周边中小城市,其中有联合利华、大众汽车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也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依赖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日趋减弱。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大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够,区域协调发展亟待推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据世界银行统计,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约占美国的24%,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约占日本的26%,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的GDP总量仅占全国9%,可见我国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提升中心城市的资源整合力和辐射带动力,通过城市之间合理的产业与功能分工,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二)国际大都市经济转型典型模式
经济转型同样也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际大都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城市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是芝加哥的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是实现产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典型,即由原来的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产业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元产业格局转变。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通过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及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芝加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
二是英国的产业更新战略。英国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资源,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城市产业更新。1997年英国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丰富了第三产业的内容,伦敦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城市成功转型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
三是新加坡的产业高端战略。新加坡是从“制造基地”走向“总部基地”的典范,通过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企业总部和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了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现在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有世界级企业区域总部或国际总部385家。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