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作者:刘鹏飞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摘要:2011年,以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移动社交应用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展现青年人群中的巨大的互动、分享与动员力量,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重视和善用社交网络,畅通表达渠道和保护个人公共信息,或成为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举措。
    Abstract:In 2011, micro-blogging, social network site, video-sharing site,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e-commerc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cial network media has shown diversity to develop a tendency.Young people have the great interaction, sharing and mobilization strength by SNS,which has bought A change of structure of social opinion, and national political agenda variables.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making good use of social network, opening channel and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may well be effective measures of guiding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2011年,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交网络应用逐渐趋于成熟,社交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的表达平台,社交网络舆情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热点。

    一 2011年社交网络发展概况

    (一)我国社交网络发展态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户,相比2010年底略有增长。据监测,2011年微博持续火爆,各大平台账户注册总量也接近7亿户。[1]

    2011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出现显著变化。微博快速崛起,社交网站稳定发展。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显示出互联网发展创新速度之快。2011年国内移动社交网络有关的热点新闻逐渐增多。目前,米聊、微信和飞聊已经成为不少青年人群的“移动社交新宠”。

    (二)三大社交网络形态的现实渗透力

    在人人网、开心网等实名制注册的熟人社交网络中,好友关系是对现实关系的一种映射。与此相对,QQ和微博则属于生人社交网络,即使两个人是现实中的陌生人,也可以成好友关系。生人社交网络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社会网络的虚拟社会网络,在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中,更容易形成公共舆论压力。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调查显示,12%受访者表示现实生活形成的印象与社交媒体形成印象不同,说明社交网络在改变用户认知、营造“拟态环境”方面具有巨大作用。

    垂直社交网络是根据某一主题构建的SNS网络,其旨在聚集一些有共同兴趣的用户,如豆瓣网小组、新浪微群、QQ群等,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或认识或陌生,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关系黏性,并可能渗透到现实中。而垂直社交网络也与其他两种SNS同一时间并存。目前,垂直社交网络主要与游戏、电子商务、分类信息等相结合,成为社交网络探究商业模式的有利尝试。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推进,各类社交网络功能将走向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社交网络发展特征与用户分析

    据InSites Consulting 2011年9月15日发布的《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在使用社交网络,占网民人数70%,6亿多用户每天使用。73%西欧人使用社交网络,前三大社交网站是Facebook(96%)、Twitter(80%)和Myspace(70%)。38%互联网用户拥有智能手机,更热衷社交网络应用。Facebook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渗透率低。另外,75%的中国人知道社交网络,44%的中国人至少使用一家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用户多达3.4亿户。在中国,Qzone认知度和Facebook认知度一样高。

    据尼尔森在线2012年2月3日报告,美国Facebook用户对“家人”的关注度仅次于朋友,高达87%;在中国,40%的人人网用户关注了同事,比例超过家人。36%的Facebook用户倾向于发布“非常个人的信息”,而人人网这一比例高达61%。中国社交网用户也表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58%的人人网用户表示“愿意接受好友申请”,Facebook仅为26%,另外,人人网用户允许网站获取其地理信息的比例也高出Facebook 10%。尼尔森在线认为,对于中国网民而言,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虚拟化程度更高的平台,在涉及个人信息相关的诸多行为上,中国网民更加开放、活跃。

    SNS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判断,去“关注”、“分享”、“评论”和“转发”他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事件,通过网络告知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和网友等。而这样高分享率、高转发率和高针对性的精准传播,更能在社交网络上提升舆论关注度、现实影响力和动员力,而其“去中心化”控制、接近“现场直播”的传播速度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网民的力量可能成为主导,成了信息源头,而传统媒体反而变成了“观众”。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混合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也仍旧可行,而社交网络呈上升趋势。

    二 2011年社交网络舆情大事件

    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社交网络舆情大事件,如表1所示。

    表1 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社交网络舆情大事件

    续表

    (一)各国政治议程受到社交网络“双刃剑”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个人对公共事务的信息创造与消费,合成了空前强大的“微力量”,摆脱了当前代价相对过高的现实公共参与,而可以便捷地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力、活动号召力、政治运作力,各国的政治议程正在一点点被Web 2.0“双刃剑”的力量改写。[2]

    2011年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社交网络的作用引起国际社会热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