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
2011年,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交网络应用逐渐趋于成熟,社交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的表达平台,社交网络舆情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热点。
一 2011年社交网络发展概况
(一)我国社交网络发展态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户,相比2010年底略有增长。据监测,2011年微博持续火爆,各大平台账户注册总量也接近7亿户。[1]
2011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出现显著变化。微博快速崛起,社交网站稳定发展。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显示出互联网发展创新速度之快。2011年国内移动社交网络有关的热点新闻逐渐增多。目前,米聊、微信和飞聊已经成为不少青年人群的“移动社交新宠”。
(二)三大社交网络形态的现实渗透力
在人人网、开心网等实名制注册的熟人社交网络中,好友关系是对现实关系的一种映射。与此相对,QQ和微博则属于生人社交网络,即使两个人是现实中的陌生人,也可以成好友关系。生人社交网络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社会网络的虚拟社会网络,在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中,更容易形成公共舆论压力。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调查显示,12%受访者表示现实生活形成的印象与社交媒体形成印象不同,说明社交网络在改变用户认知、营造“拟态环境”方面具有巨大作用。
垂直社交网络是根据某一主题构建的SNS网络,其旨在聚集一些有共同兴趣的用户,如豆瓣网小组、新浪微群、QQ群等,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或认识或陌生,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关系黏性,并可能渗透到现实中。而垂直社交网络也与其他两种SNS同一时间并存。目前,垂直社交网络主要与游戏、电子商务、分类信息等相结合,成为社交网络探究商业模式的有利尝试。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推进,各类社交网络功能将走向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社交网络发展特征与用户分析
据InSites Consulting 2011年9月15日发布的《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在使用社交网络,占网民人数70%,6亿多用户每天使用。73%西欧人使用社交网络,前三大社交网站是Facebook(96%)、Twitter(80%)和Myspace(70%)。38%互联网用户拥有智能手机,更热衷社交网络应用。Facebook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渗透率低。另外,75%的中国人知道社交网络,44%的中国人至少使用一家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用户多达3.4亿户。在中国,Qzone认知度和Facebook认知度一样高。
据尼尔森在线2012年2月3日报告,美国Facebook用户对“家人”的关注度仅次于朋友,高达87%;在中国,40%的人人网用户关注了同事,比例超过家人。36%的Facebook用户倾向于发布“非常个人的信息”,而人人网这一比例高达61%。中国社交网用户也表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58%的人人网用户表示“愿意接受好友申请”,Facebook仅为26%,另外,人人网用户允许网站获取其地理信息的比例也高出Facebook 10%。尼尔森在线认为,对于中国网民而言,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虚拟化程度更高的平台,在涉及个人信息相关的诸多行为上,中国网民更加开放、活跃。
SNS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判断,去“关注”、“分享”、“评论”和“转发”他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事件,通过网络告知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和网友等。而这样高分享率、高转发率和高针对性的精准传播,更能在社交网络上提升舆论关注度、现实影响力和动员力,而其“去中心化”控制、接近“现场直播”的传播速度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网民的力量可能成为主导,成了信息源头,而传统媒体反而变成了“观众”。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混合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也仍旧可行,而社交网络呈上升趋势。
二 2011年社交网络舆情大事件
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社交网络舆情大事件,如表1所示。
表1 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社交网络舆情大事件
续表
(一)各国政治议程受到社交网络“双刃剑”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个人对公共事务的信息创造与消费,合成了空前强大的“微力量”,摆脱了当前代价相对过高的现实公共参与,而可以便捷地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力、活动号召力、政治运作力,各国的政治议程正在一点点被Web 2.0“双刃剑”的力量改写。[2]
2011年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社交网络的作用引起国际社会热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