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灾害是大自然给人类纠错的手段——从泥石流、旱涝灾害谈起
    ——从泥石流、旱涝灾害谈起

    作者:沈孝辉 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摘要:对于2010年的西南大旱、南北大水和舟曲泥石流,一些管理部门面对公众的质疑,并没有表现出严肃的反思精神。他们似乎更关注责任不归本部门,甚至用“伪科学”、“伪环保”这样的语句回击质疑者,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我们交的学费已经够多,每一次灾害都是一次大自然的警示,最应当做的事是从历史的灾难事件中汲取更多教训。
    Abstract: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meteorology,water resources,hydropower,forestry,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often have squabbles when natural disasters (sever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in 2010,heavy flood throughout China,and debris flow in Zhouqu County) hit and the public complain. Some try to cover over their own problems and shun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others work hard to defeat the opponents in question using strong negative words but failing to prove themselves truly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Loud as their voice might be,they refuse to debate and their reasoning lacks solid ground. The sectoral interests they defend are apparently visible.

    It is not up to any individual department when it comes to issues on environment,development,global ecosystem and eco-safety for the whole human being. Only when we stop focusing so much on gained benefits and insisting on sectarian views can we see trueness through phenomena and become the mouthpiece of public interests.

    中华民族生存的大地是多彩多姿的,也是多灾多难的。旱涝周期性轮回的噩梦折磨了中国几千年。时至21世纪,尽管现代人抵御自然灾害的手段与能力都空前强化,但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以及人们遭受的损失,仍然是有增无减,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轮番上阵:沙尘暴、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冰冻雪灾,加之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

    越来越多的人想到:为什么无雨则旱,有雨则涝,雨则横溢,旱则见底,非旱即涝,旱涝轮番循环上演?我们到底是水多还是水少?为什么我们占全球近一半的8.7万座水库在干旱和洪涝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什么面积和覆盖率逐年递增的中国森林,也未能发挥出有效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旱涝和泥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

    “天灾”不断加剧的态势,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思考其中的“人祸”。这就是说,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不论在某个时段里看来是多么有绩效,其实是在加剧甚至引发着自然灾害。从这个意义说,灾害的爆发恰是大自然给人类纠错的一种强制性方式。它不断逼着我们思考:既然人类还不能驾驭气候,也不能完全杜绝自然灾害,那么应当怎样学会与灾害共存,学会防灾减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文结合2010年发生的泥石流和南北旱涝灾害,解释天灾中的人祸因素。

    一 舟曲泥石流灾害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泥石流是一种瞬间发生的侵蚀运动和剧烈的水土流失。2010年8月7日之夜,甘肃舟曲县的一场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将半个县城夷为平地。据官方统计,死亡1481人,失踪284人。这一场灾难像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一样令全国人民悲痛而震惊。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把灾难的形成归咎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大尺度的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是舟曲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严重,地形地貌陡峭;二是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松动;三是持续干旱造成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四是遭遇强降雨,直接造成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可以说这四大自然诱因,人类都难以控制。但是造成巨大灾害的人为因素有没有呢?

    舟曲曾经是一座后有森林环抱,前有江水穿流,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始,舟曲的山川发生了巨变。

    首先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林业开发,拉开了生态破坏的序幕。在20世纪70年代公路开通之前,森林采伐的木材是通过水运送往外地的。那时,经常可见白龙江上几百个木筏漂流而下的壮观场面。在砍伐的高峰期,每年生产木材达25万立方米。从1952年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的38年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1981年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下泄土石方3400万立方米,导致白龙江阻流,让舟曲人尝到掠夺资源的苦果。1985年始,森林砍伐量逐年递减并加强造林,但为时已晚。森林覆盖率已从最初的67%锐减至现今的20%。顺白龙江进入舟曲县的沿途,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山岩都裸露在外。在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生态破坏易而恢复难,而今20多年过去,造林工程收效甚微。当地人说,人工林“生长率很低,几乎清一色都是小老树”。

    接踵而来的是水电大开发。1998年之前舟曲县95%的财政收入都来自林业砍的大木头,曰“木头财政”。自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了所剩无几的商业性采伐,等于掐断了舟曲县的经济命脉。2001年,舟曲县又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短短十年之间,舟曲县获得审批的大小水电站共55座,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水电工程有41座,仅在拱坝河上就聚集了十多座,几乎每隔10公里就建有一座。修水电站要开山炸石,岩体不能不被松动,植被不能不被破坏,从而造成新的滑坡和水土流失。据调查,舟曲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共扰动地表面积322.8公顷,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1]资源掠夺性经济之路,从一开始就为其后的地质灾难埋下巨大的隐患。四川省地矿局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指出:水电工程不论边坡的大规模开挖,还是水库淹没后公路、隧道的大规模建设,都会给水库沿线的岩体带来破坏。如今舟曲水电工程所开挖的土石方弃渣量已达3834.8万立方米,用它回填沟谷,堵塞了水道,从而为滑坡和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