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2006年,辽宁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推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继续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但同时,辽宁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很多社会问题凸现出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社会发展仍滞后问题
辽宁省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就业、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社会治安、贫困等社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的方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社会的需求差距很大。多年来,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尽管近年来社会事业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断加大,但投入仍显不足。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没有达到与经济同步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体系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仍然是辽宁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劳动就业问题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2年辽宁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80%,为历史最高。自2002年后,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下降。2006年,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据劳动部门统计,截止2006年10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5.10%,比上年末的5.70%下降了0.6个百分点,比2002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然而,尽管近年来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不断增加,就业的形势仍然很严峻,辽宁省仍然是全国失业率最高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高出国际公认的失业率警戒线。
目前,辽宁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2006年,主要由于城市扩张,失地农民转移,农转非人口增加,同时国企改制力度加大,企业离岗失业人员总人数比上年有所增加。据2006年3月份进行的全省下岗失业人员状况入户调查表明,全省离岗失业人员总户数197.1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2.7万户,离岗失业人员297.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9.7万人。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加200~220万人。加之,由于近年来就业弹性系数降低,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等其他因素,导致失业人口数量较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辽宁仍然处于失业高峰期,在今后几年内,辽宁省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总量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严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使原来的一些陈旧、落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岗位减少,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和技能单一,很难适应转业和转岗的要求。另外,劳动力统计系统不健全,就业指导、培训、信息提供等方面的不足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因素,也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使辽宁的劳动就业问题更显严重。
失业率超出正常水平,不仅产生了新的贫困问题,而且是造成社会心理不稳定,产生了一些潜在的社会风险,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危险。
要使辽宁省劳动就业问题得到根本的缓解,首先要靠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省各界的共同努力也十分重要。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就业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及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完善的就业援助制度等,才能逐步解决目前辽宁的劳动问题。
三 劳动人口过剩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凸现
通过多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辽宁省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类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类型。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降到0.9‰左右,趋于零增长。预计2006年末,辽宁总人口将控制在4300万左右。全省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为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创造人口与资源的和谐环境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