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制造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杨海成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摘要:“两化融合”是我国制造业顺应全球化、精益化、服务化、集聚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应对全球竞争、低碳环保和和谐发展的重大挑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业“两化融合”目前正向以全面集成协同为特征的深度融合阶段发展。为解决当前“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的基础之上,全面推动信息化各要素与工业领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推动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可以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做大做强工业软件产业等四个方面入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决定着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制造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作出“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决议。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半数以上行业的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巨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升级,依然任重而道远。“两化融合”是我国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途径。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两化融合”形势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推进制造业“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

    一 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形势分析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

    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世界制造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制造业向全球化、精益化、服务化、集聚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全球化 信息网络化使制造企业突破了传统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全球协作和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美国波音公司建立的跨企业、跨区域、跨平台的协同研制生产系统,支撑了企业间的全球业务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在787飞机的400万个零部件中,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大约10%的生产任务——尾翼以及总装,其余的生产任务由遍布全球的40余家合作企业完成。

    精益化 制造企业全面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强化运行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实现持续改进,推动企业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效能力。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精益制造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的研制和生产,与上一代的战斗机相比,JSF的工装减少90%,生产周期缩短66%,制造成本降低50%以上,零件数减少50%以上。

    服务化 为应对同质化竞争和供大于求的全球市场,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利用工程成套和维护维修大修(MRO)等信息化支持平台,实现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与服务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走向价值链高端。上海电气集团以信息化系统为支撑,拓展工程成套总包、系统集成、设备远程诊断及维护、零配件管理等服务,2009年服务收入约占企业总收入的34%,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集聚化 地理上集中且协作紧密的制造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并在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充分发挥群体的竞争优势,获取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世界著名的产品设计开发服务平台底特律Online RP&M System,面向美国底特律汽车城产业集群,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创新开发技术服务,服务年收入达4000万美元以上,有效地提升了产业集群的产品创新开发能力。

    绿色化 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低碳环保和循环利用要求,制造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在绿色设计、网络信息、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产品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宝钢的能源管理中心对全生产过程能源的使用进行实时监控。2007年,宝钢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724.65千克标煤,吨钢耗水仅6立方米,基本上做到了增产不增取水量,而同期全国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764.06千克标煤,平均吨钢耗水为20~30立方米。

    智能化 随着泛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也正在朝着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汽车、家电、机床、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设备等产品中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为产品带来了更多的附加值。据Infineon预计,2010年,世界轿车装用电子装置的平均费用占整车成本的35%。宝马高端轿车电子产品的成本已占整车的40%以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深化应用全方位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变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