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一 海峡经济区发展的基本判断
海峡经济区,也称为环台湾海峡经济区(圈),是由台湾海峡东岸的台湾地区和西岸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所构成的经济区。海峡经济区核心区是指海峡经济区中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
2008年,海峡经济区的人口为1.2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5%;海峡经济区核心区的人口为0.5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4.46%。
海峡经济区国土面积为33.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8%;海峡经济区核心区的国土面积为16.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9%。
海峡经济区人口密度为378人/平方公里,为全国的2.77倍;海峡经济区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为369人/平方公里,为全国的2.68倍。
在历史上,在内的区域台湾海峡东西岸之间的经济联系比与其他区域的联系紧密得多;即使在内战遗留造成的两岸军事对峙时期,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是“割不断,理还乱”;在两岸走向和平发展的今天,海峡经济区内东西两岸的经济联系加快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提速。
2008年以来发生的关系台湾海峡两岸发展的多个重大事件将对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2008年5月20日,国民党赢得台湾选举,台湾领导人发生更迭,新行政当局提出了“不独”的主张,制止“台独”趋势的延伸,两岸关系发展出现有利的新“拐点”,朝着和平发展转变。这为加快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福建、粤东、赣东南与浙南的20个设区市构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被正式肯定,海西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意见》明确要求海西区要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承担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三大功能。这为加快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成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合作交流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两岸正往经济关系正常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它也为两岸其他方面的合作协议(如文化合作架构协议)的签订提供了经验与样本。这为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背景条件。
同时,这段时间内台湾海峡东岸地区和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动趋势虽然曲折,但仍然有利于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台湾经济度过了它的最困难时期[1]。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台湾经济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处于低迷状态(如表1所示),但2010年台湾经济完全跳出经济周期的低谷期,出现了多年来难得的好势头,GDP增长速度接近10%。
表1 近两年海峡经济区总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第二,海西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由闽、粤、赣、浙四省的20个设区市组成的海西区2008年、2009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3.1%和9.92%。更重要的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海西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有了从未有过的长足发展,这为海西区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极强的后劲。
第三,两岸经济比重越来越接近。2007年海西区与台湾地区的GDP比值为35.6∶64.4,2008年这一比例变为40.7∶59.3,2009年进一步变为44.90∶55.10。稳定的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势头将继续支持这一变动趋势。
二 海峡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变动趋势
1.海峡经济区经济规模的现状和变动趋势
2008年,海峡经济区的GDP为45342.48亿元[2],海峡经济区核心区的GDP为37278.32亿元。在2001~2008年这8年中,台湾经济总量从福建的5.93倍降低到2.44倍(按2008年1美元等于6.94元人民币、1美元等于33.31元新台币的汇率计算)。如果2009~2010年海峡经济区核心区台湾、福建两个部分继续分别保持同样的趋势,2010年海峡经济区核心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40354.3亿元,台湾与福建的经济总量比值将降到1.9倍,如表2所示。
海峡经济区、海峡经济区核心区、福建和台湾的经济总量2001~2008年的变动趋势以及对相应2010年数值的预测如图1所示;2001~2008年其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
表2 海峡经济区GDP现状、变动趋势及预测
图1 海峡经济区及其各部分经济总量变动趋势
图2 海峡经济区及其各部分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