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
近年来,陕西的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一支庞大亟需就业的群体。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突发和蔓延,直接冲击了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用人主体——企业,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本已十分紧张的就业形势进一步严重。本文立足于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密切关注全国范围的影响就业变化的各种因素,围绕陕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针对当前正实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措施和建议。
一 目前陕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累计数量逐年递增
1.“逐年增加”:2005~2008年陕西省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
2005年陕西省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5.2万人,与2005年比较,2006年是其1.2倍,2007年与2005年比较,则为其1.4倍多,这两年时间里分别增长到18.4万人、21.8万人。2008年基本保持了这一增长趋势,达到25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持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压力。
以同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言,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编著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1]陕西“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2006届、2007届、2008届分别达到88%、94%、87%,基本都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略有起伏;陕西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6届为85%、2007届为91%、2008届降为87%,基本都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7届、2008届分别为79%、81%,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2.“步入高峰”:2009年陕西省大学毕业生累计供给状况
根据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单位调研数据表明,[2]2009年,陕西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达24.68万人,其中有研究生2.2万人,本科生11.3万人,高职高专生11.2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累计需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达30万人左右。截至2009年6月1日,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签约率为59.1%,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为58.02%,本科生签约率为56.6%,高职高专生签约率为61.64%。至6月底,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80%,实际签约人数为19.7万人,高于全国同期68%的平均水平。
(二)就业岗位供求关系失衡
1.以往陕西省就业岗位需求容量与分布特点
(1)就业供需关系有待调整以实现平衡。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是高校毕业生追逐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这可以从近几年持续攀升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的报名规模得知。但是上述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体上数量有限,而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企在内的企业才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力量。
(2)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空间较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显示,陕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构成结构为48.5∶19.8∶31.6,跟全国的平均水平40.8∶26.8∶32.4比较接近;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别甚大,北京第三产业达到了71.1,而上海为54.1。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从陕西的情况看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就业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根据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十一五”重大项目人才支撑体系研究》提供的数据可知,陕西省各个行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分别为:农林水利为12.1万人、交通为18.2万人、能源为17.7万人、化工为20.5万人、冶金建材为11.4万人、制造业为12.4万人、高技术产业为11.8万人、城建环保为5.4万人、商贸流通为4.7万人、社会事业为9.8万人,其中的能源化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是提供就业岗位的“大户”,但在这些行业就业对专业对口的要求相对较多,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如何与之匹配,最大程度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阻碍大学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的难题。
2.影响陕西省就业岗位需求的多种因素
就业岗位的供需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各级各类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竞争的态势变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调整、经济生活消费水平的起伏、当时的就业观念等,这些因素都会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选择。陕西省一直以来都是科教文化大省,各级各类高校数量和毕业生培养规模皆属全国前列,同时拥有能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