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都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经过近三十多年大规模扶贫开发,陕西省农村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客观现实。本文分析了全省扶贫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扶贫开发与其他八个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陕西省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陕西省扶贫开发历程与政策回顾
扶贫开发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并走过了一条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的扶贫道路。陕西省扶贫开发基本与全国同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这一阶段后期,全省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改革前的1200万下降到605万人。
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从1986年开始国家和陕西省都加大扶贫投入,在贫困地区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到1993年末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500万人。
3.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1994年,省委、省政府颁布了《陕西省“五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7年的努力,全省50个国定贫困县和19个省定贫困县共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4.新世纪扶贫开发阶段(2001~)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要求,以扶贫开发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建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主要方式是: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的思路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工作思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推动产业扶贫,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思路积极实施“雨露计划”,按照“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开展社会扶贫,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外资扶贫。
截至2008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17万减少到2008年的373万(按新标准统计),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25元增加到2008年的261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408公斤,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从全国来看陕西省仍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截至2009年全省还有3539个贫困村需要实施整村推进,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3%;还有326万人口没有脱贫,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2%。这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陕南秦巴中高山区等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自身积累少,遇灾极易返贫,因此稳定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陕西省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 2009年陕西省扶贫开发现状
2009年,陕西省扶贫开发总体思路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中心,以实施“千村互助资金项目”和“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为重点,将扶贫开发与民生“八大工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板块式扶贫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产业建设和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并积极深入开展社会扶贫。
(一) 2009年扶贫开发的目标
2009年主要目标是新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300个,完成扶贫移民5万人,以工代赈移民5万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5万人,帮助60万贫困人口提高自身能力,增加收入,从而实现脱贫。
2009年陕西省投入扶贫资金约12.4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约8.4亿元,以工代赈(国债)扶贫资金约4亿元。在原有投资规模的基础上2009年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省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加了2.02亿元,各地扶贫开发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