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高考改革涉及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2011年由国家层面推进的20个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之一。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敏感度高,专业性和政策性都很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推进高考改革,不仅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系统设计、科学决策,也需要公众支持、理解、信任,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和实施配套改革。
一 年度主要进展
2011年,高考制度改革既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又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在考试科目、招生方式、录取模式、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为整体性的高考制度改革探路。
(一)四省试行高中新课程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自2007年第一批省份进入新课程高考以来,各省高考科目方案主要有五种:“3+X”、“3+X+1”、“3+文综/理综+1”、“3+学业水平考试(必修5科+选修2科)”、“3+3+基础会考”。尽管方案不同,但都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之一。
2011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四省(自治区)首次试行高中新课程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采用“3+X”方案。“3”即语文、数学、外语,“X”指学生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两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目前该方案应用省份有: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北、河南、西藏、新疆、甘肃、青海、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四川、贵州、重庆、广东、云南、广西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满分为750分,语、数、外各占150分,综合科目为300分。
(二)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部分高水平大学结盟联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
名牌高校“捆绑”在一起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成为2011年的年度特征之一。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13所高校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校开展合作进行“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测试成绩在各校间互认。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9校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号称“卓越联盟”。坊间戏称形成“北约”、“华约”、“卓越联盟”三足鼎立之势。再加上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组成的五校同盟,在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80所高校中,已经有34所加入到四大联盟阵营,各个联盟的考试科目和时间不同。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初衷是为了让一小部分有专业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这一渠道进入高校学习,以弥补高考唯分数录取的不足。据统计,2011年,“华约”七校全国共有10万余名学生报考,6万余人获得初试资格,自主招生过关率保持在5%~8%。[1]联考联盟的出现,给了考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又违背了原来的初衷,成为所谓的“小高考”。因此,“联盟”的意义更多被理解为“掐尖”。
与此同时,随着获得自主选拔资格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参加统一高考的“裸分”学生来说挑战越来越大,特别是让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的考生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影响了教育公平。
2011年11月,教育部下发通知部署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强调要积极探索高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确保择优和公平公正。各校自主录取应向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这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纠偏措施。
(三)开展高职和本科分类入学考试试点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采用全国统一高考(全国或省市命题)为入学考试;二是单考单招,或是教育部或省市批准的高职单独提前进行考试招生,或是专门针对技校、中专和职高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三是在全省市范围内统一进行的高职入学考试,以3门本科统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