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
一 当前深圳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研判
(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
进入2009年第四季度后,世界经济回暖的信息从四面传来,以至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保八”已无悬念,而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负转正,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再次“冲九”,我们正进入“后危机时期”。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迪拜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明显好转”的发展态势似乎又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对此,只能审慎乐观,静观其变。之所以称当下为“后危机时期”而不是“复苏期”,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并不牢固,欧美主要国家的各种显形或隐形的有毒资产仍大量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还面临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由于世界各国政府协调一致、及时出手,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世界经济的确出现了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几乎都已止跌回升。但应当看到,目前世界经济好转的基础还不牢固,实体经济还面临着贸易低迷,失业增加等困扰,全面复苏尚待时日。从国际金融危机源头国家美国的情况看,美国经济存在的财政贸易双赤字问题尚没有根本改变,目前金融业仍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房地产市场形势依然严峻;美国失业率持续攀升,2009年10月份高达10.2%,为1983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居民消费依然不振,体现美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消费信贷指标已连续8个月呈下降态势;美元面临中长期贬值风险,黄金价格飙升,将引发初级产品价格攀升。欧盟经济似乎将摆脱衰退,但银行业仍然脆弱,欧元升值以及失业率增加仍是主要存在的问题;欧元区近期高达9.8%的失业率与升至1.50美元附近的欧元可能会对欧元区的经济复苏造成困扰。日本经济尽管正在复苏,但主要驱动因素并不是来自日本国内,失业率较高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近期日本政府又正式宣布其经济已陷入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吞噬企业利润、增大企业债务负担、促使企业裁员并暂缓新投资;通货紧缩可能会导致日本经济二次探底。这些都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影响。
(二)中国的外贸出口虽有好转,但高速增长难以期待
世界主要经济体近期回升渐趋明显,带动了中国进出口形势回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具有前瞻性的新订单分项指数显示,10月份,中国出口订单指数为54.5%,比9月回升1.2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刚刚落下帷幕的第106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为304.7亿美元,虽然比2008年秋交会有所减少,但比2009年春交会增加了42.4亿美元,增幅为16.2%;同时境外采购商数量也有所回升,尤其是来自欧盟、美国的采购商数量明显恢复,新客商到会增多。尽管最近全球经济出现一些回升迹象,但中国企业的外需形势仍不容乐观。由国家统计局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实施的第17次全国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5016家样本企业中,89.7%的企业出口“不足”或“严重不足”,这个数字比上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仍有超过六成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近四成的企业产品价格下跌。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产品需求的放缓,在近期内是金融危机影响下消费能力下降的自然结果,在中长期则是他们经济要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可持续的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的结果。
从长期看,金融危机将会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全球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是“后危机时期”的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此次危机确实暴露了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那就是亚洲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都过于依赖出口,特别是过于依赖美国的市场,而美国的经济增长又过度依赖负债消费。这种格局将会因危机的爆发而告终结,西方消费者的债务比率已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这也就是所谓的“全球经济失衡”。要解决全球经济的失衡问题,具有庞大经常账户逆差的经济体,需要增加国民储蓄;具有大量经常账户顺差的经济体,需要扩大国内需求,这就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美国减少消费和进口将会是对亚洲新兴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