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工业主管部门需要把握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及规律,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掌握行业两化融合的整体情况,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需要明确两化融合的投资方向。然而,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途径和评估工作体系以满足上述各方的迫切需求。本文在广泛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总体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结合国家产业及各重点行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先行试点[1],初步评估了7个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并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 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国内外在信息技术应用评估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按照评估服务对象和用途进行分类,现有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评估主要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进行度量和评估;微观层面则主要就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从中观层面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评估则相对不足。针对两化融合的具体特点和需求,本文的研究工作依托行业协会展开,从行业这个中观层面重点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建立评估体系。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1.按照细分行业展开
突出行业特点,从细分行业角度展开,是本文评估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为了既保证评估的个性,又有利于实现总体综合判断,在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上各细分行业采用相同的一、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则根据行业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比如在单项应用中钢铁行业重视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食品行业则更关注物流管理、安全管理等。
2.在继承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创新
通过分析国内外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当前国内外工业领域的信息化评估指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绩效。对于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来说,各个不同细分行业的指标分类主要借鉴现有分类方式,但在指标设置、内涵和具体指标选择方面则需要考虑两化融合的特点和需求,在充分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提高。
3.立足工业把握指标设置
考虑到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各种产品的功能边界相互交叉、模糊不清,因此,本文以工业企业这一主体的具体业务为指标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指标的设置要充分挖掘各细分工业行业的实际特点和需求,与当前两化融合在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切入点和关键相对应,使得确定的指标既具有鲜明的工业特征又与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相关。比如,对于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以指标“生产线自动上传数据的比例”、“实现生产监控的工序覆盖率”等来表征。
4.充分体现两化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两化融合是愿景、战略、规划、执行和资源保障等层面的全面融合,而非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是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内生需求,与业务密不可分,而非仅仅是技术手段和工具。因此,对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的选择,要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梳理,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要强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此外,指标体系要能够反映两化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阶段等级性、前瞻性和引导性。
(二)评估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从工业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来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一方面往往关心计算机的设备购置、网络的建设,从而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开始逐渐重视信息化投入、进行信息化规划、建立信息化组织等,逐步形成信息化应用的环境基础。随着应用的逐渐普及,信息技术开始实现对各业务环节的横向覆盖和纵向渗透,在实现单项业务环节自动化、数字化基础上,逐步实现业务之间的协同和集成,最后逐渐实现与工业要素的全面融合,引发企业业务流程与模式的变革和重组,形成新的工业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企业各业务环节结合、渗透和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化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并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1 工业领域两化融合发展历程和阶段
基于上述考虑,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首先是起步阶段,企业着重关注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