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信息化对于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化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所触发的经济、社会转型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不仅将重绘全球政治的版图,而且将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新定位,不论他们在工业化的历史竞争中曾经处于上游、中游或者下游。因此,认识信息化,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谋发展,也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必须关注的重大主题。[1]对于中国来说,千方百计地加快信息化进程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策略和优先领域的。就中国的信息化推进而言,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2]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指出,我国信息技术扩散已经进入快速扩张期,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但城乡、地区间数字鸿沟仍然突出,不同群体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仍然是困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难题。[3]
鉴于我国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客观描述不同地区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将信息化发展水平相近或类似的地区聚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信息化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衡量政策效果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通过引入信息化水平指数,对中国31个地区(港澳台除外)2002~2008年7年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和聚类研究。
一 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层次聚类分析法介绍
(一)信息化水平指数及计算方法
信息化水平指数(ILI,Informatization Level Index)从技术、经济、政府、教育和社会五个角度综合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ILI由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4]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水平指数指标体系结构
信息化水平指数着重考察社会因素,权重占37%,其中代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三级指标互联网普及率相对于总指数的权重值最高,达到0.147,如表1所示。这说明该指标体系尤其关注互联网应用的相关指标。除了应用之外,该指标体系确定经济因素以及教育因素对我国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均通信支出和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这两项指标的权重达到了0.103。这也说明单纯增加接入不等于提升信息化水平,只有真正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识字率,增强获取信息的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信息应用程度才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从技术角度来讲要着重考察信息覆盖情况,从经济角度来讲要着重考察居民消费能力,从政府角度来看国家的投入状况非常重要。
指标体系和相应权重如表1所示。[5]
表1 信息化水平指数各级指标权重
续表1
信息化水平指数的计算方法:先对三级指标的具体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再加权可计算出二级指标值,通过类似的再加权可计算出一级指标值,最终加权计算出总指数。在计算出三级指标相对于总指数的权重后,信息化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可简单地表示如下:
其中Ii1代表标准化后的第i个一级指标,Ij2代表标准化后的第j个二级指标,Ik3代表标准化后的第k个三级指标;wi1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相对于ILI的权重,wj2代表第j个二级指标相对于相应一级指标的权重,wk3代表第k个三级指标相对于相应二级指标的权重,wk代表第k个三级指标相对于ILI的权重。其中i=1,2,3,4,5;j=1,2,…,11;k=1,2,…,29。
29个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通信统计年鉴》、《信息统计年鉴》、《通信统计年度报告》、《互联网统计报告》等。
(二)层次聚类分析法介绍
所谓聚类,是将一个数据单位的集合(数据源)分割成几个被称为类或类别的子集,每个类内的对象之间是相似的,但不同类的对象间区别相对较大。简单地说,聚类就是分类。聚类分析依据的原则是使同一类中的对象具有尽可能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类中的对象具有尽可能大的差异性。
层次聚类[6](hierarchical clustering)有时也称为系统聚类法[7],它是一种常用的聚类方法。它不会在一步以内将数据分成n类,而是由一系列的划分多步完成分类,实际上是产生一个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