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两型”试验区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战略新选择

    作者:李典军 曹暄 李翠军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摘要:“两型”试验区是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探索,土地的集约利用应当成为“两型”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新型城市化需求各有不同,应当选择相应的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开发透支的地区主要应当选择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有潜力的地区主要应当选择保护环境基础上的土地高起点开发,从而实现土地与技术的双引进。
    Abstract:

    The “two-oriented testing area” is a new test of our national urbanization exploration,with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as the ba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nsition among agricultural land,construction land and underutilized land in the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from 1996 to 2007,and the efficiency of Wuhan metropolitan land utilization in 2007. We think it an irrational choice to use the “taking and filling balance” land utilization mode which we used in Wuhan to all other c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Each city in the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needs a relevant land utilization strategy to fulfill its different urbanization needs. The over-exploit area should mostly choose a land uti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introducing new techniques,and the area with vast potential land should mostly choose a high level strategy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introduce both new techniques and land.

    新型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推行的城市化而言的。其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传统产业向城市集中后要求产业更新换代的第一次“新型城市化”,以及因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聚导致资源紧缺、环境退化、过度城市化等问题而要求的又一次“新型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就是所谓反城市化进程的“郊区化”。武汉城市圈2007年获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型”试验区),这是在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的新探索,土地的集约利用应当成为整个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而受到重视。

    一 武汉城市圈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的转化分析

    (一)武汉市的城市快速扩张与农用地非农化

    1996年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到2007年规划的执行情况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以下4个问题。

    表1 1996~2007年武汉市土地增减趋势及规模

    1.农用地转出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2007年末农用地556733公顷,比1996年减少105536公顷,规划的农用地占补平衡目标未能实现;建设用地148274公顷,超2010年规划793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基本上按照规划在实施。即使我们将减少的其他农用地58056公顷全部视作统计口径调整,在未利用地85179公顷中,仍有27123公顷转入了未利用地。

    2.农用地大幅减少

    2007年末耕地338344公顷,比1996年减少64707公顷,年均约减少5882公顷。除一小部分转变为园地外,大多转化为未利用地或建设用地。

    3.水域的被占或破坏造成环境的损失

    2007年实际农用地比1996年实际农用地减少105536公顷,其中3932公顷转化为园地,19912公顷转化为林地,这是环境好转的一面。但2007年以水面为主的土地比1996年减少了58056公顷,这些水域除一部分属于统计口径调整转入未利用地外,很大一部分填湖成为建设用地。水面的被占或破坏是武汉土地利用中最大的损失。

    4.土地快速占用的效率增幅较小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发展中国家人均建设用地为83平方米,我国为130平方米,而武汉更达到了178平方米,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01~2007年,全市用地规模年均增长3.2%,而人口年均增长约1.2%,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超过2,高于1.12的世界合理水平。与土地快速占有相比,亩平均经济效益却低于实际增长。1996年全市建设用地的亩平均GDP为40762.37元,财政收入亩平均为3770.15元,2007年同比亩平均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125536.22元和25337.42元,年均增幅为10.77%和18.91%。但同期的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则为13.50%和21.82%,分别比亩平均水平高出2.73和2.91个百分点。

    (二)武汉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的土地转化

    武汉市被长江、汉江分割为三部分,历史上素以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而著称。地理因素应当作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以武汉市城区的土地利用为参照系,对武汉三镇延伸的其他8个城市进行三大片区相关的转化分析。

    1.汉口片区延伸的土地转化状况

    汉口片区的城市包括孝感和黄冈两个市。2007年两个城市总用地面积是2553364公顷,孝感、黄冈分别为808700公顷和1744664公顷(见表2)。

    孝感、黄冈两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相似,我们以孝感为例进行土地转化状况的分析。1996年,孝感市制定了《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1996年实际总用地面积是939358公顷(考虑该市调出广水市,这里以比例情况作比较),其中农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71%,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63%;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11%;未利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18%。到2007年底的土地规划执行情况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分别是80%、11%和9%,其中耕地占农用地的比例为56%。

    表2 2007年孝感和黄冈的土地利用状况

    将以上用地结构与武汉市的用地结构进行比较,其差异是:(1)孝感市与武汉市有着不同的用地结构变动。武汉市的用地结构是将大批的农用地转化为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孝感市是将大量的未利用地转化为农用地,从而使农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而未利用地减少了9个百分点。(2)孝感市建设用地尽管有量的增加,但与武汉市相比城市化进程仍然较慢,反映在土地结构上就是建设用地11年未发生大的变动(考虑广水市的区划调整,可能提高了1个百分点),同时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