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

    作者:刘传江 冯碧梅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的发展情况,指出武汉城市圈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得出建设“两型”社会对降低碳的排放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并在体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aced by the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uhan deficits and decoupling development,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uilding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would play a stimula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and actively carries out preparations for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从长远看,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汉城市圈应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城市圈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时,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的综合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对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有效监控,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006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已达15470元,合2080美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1.8∶44.4∶43.8,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为31.7∶29.2∶39.1。按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计算,未来15年,城市圈经济将保持年均10%~13%的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将从2005年的45.2%提高到2010年的52%和2020年的64%。根据当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15年内的经济发展预测,城市圈经济仍将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将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而且由于轻、重工业大多布局在沿江及环湖地区,往往成为巨大的环境污染隐患,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波及较大地区,造成严重后果。

    (二)武汉城市圈面临的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将自然资本各项目还原和统一到生物生产性面积概念上来,折算成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等6大用地类型,通过系数转换计算出某区域人口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用地面积。武汉市生态赤字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武汉市10年间的生态状况形势严峻,表现为自然资本总量供不应求,生态足迹远远超过生态承载力,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赤字严重。人均生态足迹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分别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8.4倍、20.8倍、27.3倍。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比1995年上升3.28%,2005年比2000年上升13.91%,上升速度不断加快;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持续下降,2000年比1995年下降8.48%,2005年比2000年下降13.28%。总体来看,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升高,2000年比1995年升高了3.95%,2005年比2000年升高了15.29%,生态状况逐步恶化。而从1995~2005年的数据来看,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到全球1999年人均数值的1/10,与全球大多数较发达或发达城市一样,生态环境在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共同胁迫下出现功能性恶化。短期内要做到完全消除生态赤字是不现实的,武汉市应着眼于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生态赤字的不断扩大,逐渐扭转目前自然资本存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快速进行,适合于耕种的土地早已开发完毕,不可能新开辟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

    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武汉市依靠自身的农业禀赋已经不堪重荷。武汉市的钢材、汽车、石化等产业发展较快,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大,加上国际油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化石能源用地方面出现较大赤字。由于长江支流的大面积污染,依然存在水质性缺水的困境。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