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作者:冯莉 张秀生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摘要: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是城市圈发展成熟的显著标志。本文首先按照区域产业布局理论,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空间发展模式,然后从确立城市圈内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实施产业梯度分工和配套发展、培育产业集群三方面提出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格局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武汉城市圈实现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Abstract:

    It’s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mature development in Urban Agglomeration to build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system between cities.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aking up new patten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leading industry position of cities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mplementing the industrial gradient division and allocation and fostering industrial cluster.

    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是城市圈发展成熟的显著标志。由于我国行政区划分割而导致的城市“集而不合”是一种典型现象。目前,武汉城市圈产业的梯度发展格局与一体化布局框架尚未形成,城市间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联动。因此,城市圈内各城市应在相应平台和网络中,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实施梯度分工,加强区域合作,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一 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

    (一)区域产业布局的空间发展模式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在实践中,被广为采用的区域产业布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1.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按照这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有选择地在特定地区和城市形成增长极,使其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并确定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中心地区,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得增长极的经济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从其邻近地区开始逐步带动增长极以外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2.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在增长极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十分重视“点”(增长极)和“轴”(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地区的人流和物流领头羊得以连接。通过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使产业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集聚,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增长点和增长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并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点轴模式是一种地带开发,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

    3.网络开发模式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区形成的增长极和增长轴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应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网络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框架。依托网络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成一个层次不同、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空间发展模式

    1.增长极模式

    根据增长极理论,在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在城市圈内地位突出,处于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其极化效应较强。但武汉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相关度低,产业发展不具有明显的联动性,武汉市对周边城市及地区的扩散效应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武汉城市圈城市层级结构不合理,武汉市“一极独大”,2008年武汉市GDP为3960.08亿元[2],占武汉城市圈GDP的56.8%,而位于城市圈第二位的黄冈市GDP仅为600.75亿元[2],还不到武汉市GDP的1/6,说明城市体系内缺乏强有力的“二传手”,大、中、小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受到限制。这一严重不平衡的特征使得武汉市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城市形成单向的和不对称的资源、人才、资本吸纳现象,在空间上表现出对周边地区的剥夺与支配,一定程度上对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造成阻滞。

    因此,在强化武汉市作为城市圈核心增长极的过程中,还应考虑确立城市圈其他8城市中实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如黄石等)为“副增长极”,从而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

    2.点轴系统发展模式

    根据武汉城市圈产业现状,武汉城市圈采取点轴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实现工业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如交通线)的空间结合,还能通过点轴的辐射与扩散,起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