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
关键词: | 武汉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技术开发区 |
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1991年,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经过18年的发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逐渐形成了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武汉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产业为核心的“中国光谷”,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占有国内市场50%的份额,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名片,更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一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
(一)开发区的筹办与成立(1984~1992年)
1984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从此拉开了建设“光谷”的序幕,在进行充分的规划研究和筹建工作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10月正式成立。
1990年5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际科学园协会成员。
1991年3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2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和武汉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5月,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科委正式确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改革试点区。
(二)初创时期(1993~1999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开发区制订发展规划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逐渐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
1993年,东湖开发区硬环境建设中的“一点(火炬大厦)、一线(科技一条街)、一片(科技E业园)”的格局初步形成。
同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软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围绕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东湖开发区内大专院校和大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通知》;围绕科技工业园建设,武汉市政府制定了《关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地域范围及规划建设管理问题的批复》;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和武汉市科委、市体改委、市工商局联合制定了《武汉东湖开发区试行股份合作制的执行办法》;同时抓紧制定《开发区管理条例》,以保证东湖开发区的法律地位。
东湖开发区在逐步建立财政分局、税务分局、工商分局、劳动社会保险处的基础上建立技术监督分局。武汉市各大银行在开发区设有机构,公、检、法、司以及管委会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
1994年7月,武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10月12日召开的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
“八五”期间,开发区累计完成基建面积56.8万平方米,形成关东、关南、庙山三园并立格局,武汉科技城雏形已初具规模。
1996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保税库、国际企业孵化器等一批配套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1997年,经海关总署正式批准,建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公共保税库。
1998年,湖北软件产业基地武大华软软件园开工建设,华工科技园进入规划阶段。
(三)成长阶段(1999~2003年)
在这个阶段,产教结合,高新科技促进区域经济腾飞,而“武汉·中国光谷”诞生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区域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根据“一横、一纵、六园”的武汉科技新城规划作出了发展思路上的五大调整。即从产品、企业的孵化向产业集聚调整;从建设产业基地向建设科技新城调整;从资本积累向资本集中调整;从管理人力资源向开发人力资源调整;从政策驱动向功能驱动调整,为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采取一园多校的建设模式,大批项目入园孵化,取得明显成效。
1999年2月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合作协调委员会正式成立,充分发挥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促进产、学、研进一步结合,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落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1999年6月,中共武汉市委常委会讨论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