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1990~2007年中国各省区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作者:张自然 刘霞辉 袁富华 王宏淼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摘要:为了探讨中国各省区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各省区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本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四个部分,通过产出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产出消耗、增长潜力、环境质量、政府效率、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近6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07年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排名情况。并将可持续发展评价细化到一级指标,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07年间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的增长指数和排名情况。

    一 概述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也即数量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来促进增长,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还要有质量的增长。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理论仅研究经济的数量的增长,而没考虑经济的质量的增长。本文探讨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情况,尤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试图建立中国各省区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可以追溯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提出人文发展指数(HDI)。该指标体系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变量为依据。HDI综合反映了卫生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经济和生活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了以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型(即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4年联合国统计局(UNSTAT)以《21世纪议程》中的主题内容如经济问题、大气和气候、固体废弃物、社会经济活动和事件、影响和效果以及对影响的响应等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来对指标进行分类,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FISD(Framework for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世界银行对OEC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将OECD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用到四个基本的领域(环境、社会、经济和机构),于1995年9月公布了一套以“国家财富”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依据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国家财富”分解为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否定了传统的以人造资本为依据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赋予了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内涵,动态地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世界的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付诸可操作的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SDC)和联合国政策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部(DPSDC)(1996)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四大系统”的概念模型和DSR(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模型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框架。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提出了高度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创建了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很好地阐释了人类活动和环境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选取了25个能够相对比较准确表征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指标,构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国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比较典型的有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1999年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9》可以看出,该报告提出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总系统解析为五大子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变量层共采用了45个指数,用要素层的225个指标(2004年以前是219个指标)进行定量描述。该指标体系属于复合的、庞大的和具有理念性结构的指标体系,采用了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对中国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由于其指标数量过于庞大,指标的选取人为因素影响明显,而且有些指标相关程度非常高,同时一些指标的计算出现重复,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自然资源环境所占比重过大,五大子系统中,就有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两个是自然资源环境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自然资源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更多的是人们利用自身力量克服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进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使经济真正持续发展。另外该报告很多指标缺乏经济学含义,从而减弱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内涵。此外,在分析方法上,主观赋权的特点很明显,不利于对各省区市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