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作者:厉无畏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摘要:本报告首先描述了逐渐清晰的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然后阐述了区域一体化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共同归宿,并且介绍了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托,最后提出了生态伦理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伟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30年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只是这场改变我们命运的伟大事业,最初是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的。因为,当年充满票证的中国经济确实到了接近崩溃的边缘。而今天,正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

    一 逐渐清晰的国家环境保护战略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年里,城乡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保护还来不及得到应有的重视;当时,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强烈地感受到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经兴起、环保政策已经趋向成熟,他们呼吁中国绝对不能走“边发展、边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过认真准备,1982年底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正式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此确定了环境保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此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跟上了世界环保的先进潮流。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就得到了我国政府的积极响应。接着在1997年,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崭新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而“生态文明”,更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被庄严地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如在农业领域,人进沙退变为人退沙退,退耕还牧、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出现,体现着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性变迁。而在工业领域,环境保护正成为优秀企业最为看重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科技改造工业、科技改善环境的新型战略。科技部部长万钢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在全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达15%,高新技术产品在全部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更是高达30%,高新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集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而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样的创新模式为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提供了平台。从2001年起,国家高新区的人均GDP开始超过1万美元,率先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国家高新区人均GDP为21万元,是全国人均GDP1.6万元的13倍;人均工业总产值为62.57万元,是全国的6.23倍;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2吨标准煤的36.7%。2007年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营业总收入55812.3亿元,工业总产值46067.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的9.3%。可以相信,“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在扩大企业经济效能的同时,对于在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的作用还将继续加强。

    而2008年也是应当载入史册的年份,它不仅仅是改革开放30周年,而且还是中国制定《环境保护法》30周年。2008年,中国环境保护部成立,并正式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在2008年,环境保护工作本身也取得了新的进步,即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了双下降的态势。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3.96%,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2.48%,约束性指标的效果开始显现。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呈现双下降的良好势头,完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的结果。其中,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各项综合措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10月,积累了丰富发展经验的中国,还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就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的宣言,庄严地向国际社会宣告了自己的环境责任和发展承诺。如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我国设计的目标是:①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②通过大力发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