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启蒙体系

    作者:钱铮 王泠一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摘要: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在实践中提倡,环境教育应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有可能接受环境教育。尤其对于儿童,环保主题活动设计应当较有童趣并能令人直观地理解,从而养成环保意识和习惯。

    一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办学思想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前身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创建于1957年6月1日,为全国最早成立的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机构之一,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直属事业单位。2008年4月1日,中心更名为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目前正形成集青少年科技、艺术、体育、卫生等为一体的上海市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新体制,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运作模式,也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中心主任卢晓明提出了“事业为先,谋科教大略求发展;责任为重,孕明日之星育英才;人本为基,创文明团队建伟业;创新为魂,塑单位形象造品牌”的单位理念。对此,他认为:“这四句话融合了事业、责任、人本、创新等四个方面的理念,是对中心每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中心的单位性质和功能定位决定了要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策划等方面不断创新,以保持中心在本市校外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品牌活动一直是中心的强项,例如明日科技之星、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这些活动巩固了中心在上海校外教育的地位,塑造了中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单位形象。然而不进则退,如何保持中心的优势地位?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完善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适时适量策划新的品牌活动,这是中心永葆领先的根本原因。”

    环境教育对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并不是一门陌生的教育项目。在2003年,中心和北京中华环保基金会曾共同发起“东西部绿色种子1+1植树助学环保互动活动”,上海市二百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以及陕西省榆林市近三百所中小学校参与其中,在榆林市的毛乌素沙漠植树二万六千多棵。为此中心还组织上海学生去毛乌素沙漠进行实地考察和两地学生的环保交流活动。近年来,结合传统的科技教育优势和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中心的环境教育随着不断创新的理念健康地发展着。

    二 环境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环境教育理念方面,卢晓明认为,要搞好环境教育,仅仅从狭义的教育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我国目前环境教育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环境教育存在着“老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聊”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培养出学生很强的环保意识,也没有掌握相应的环保知识,更不用说目前国际环保学界流行的环保价值观——生态伦理学理论。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也存在着问题,例如不清楚学生希望得到哪些知识,而只靠填鸭式地向学生讲述生物知识和环保常识,这种无的放矢的方法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当前的环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生活脱节,这时常表现为在环保课程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诸如垃圾分类、电池回收、爱护绿化等内容经常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事实上,这些内容是青少年应该注意的问题。再者,卢晓明认为环境教育应该在受众面极广的普及型教育基础上,发现和培养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的环境课题研究。并且,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对青少年环保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生态知识等同时加以教育和引导,最终使环保意识能够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既然要从多方面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那么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这些课程要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也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在考察了澳大利亚等环保发达国家后,卢晓明认为应当研究与借鉴这些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中环境教育理念和课程最值得我国环境教育者研习。以澳大利亚“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为例,这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除了在各个基础学科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外,着重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包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深入认识以及对承担保护当地和全球环境的责任的认识等。课程在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建立环保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学生从内心思考到外部行为全面而完整地与现代公民在社会中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相符。该课程的特点除了上述的全面性外,跨学科也是一大亮点,其学习科目分别交叉在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四大学科中,而课程目标则分为“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