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

    作者:单菁菁 钟少颖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摘要:2010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中国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与变化趋势。本报告在对28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和民生建设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发现,2010年全国城市百花齐放,资源型城市异军突起,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同时,“重视民生”成为2010年度城市发展转型的突出亮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发展仍然面临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约束,增长失衡严重,民生建设滞后。如何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再平衡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Abstract:In 2010, the global economy go into a recovery track, China's economy grow more rapid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actors, the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presents a new patterns and trends. With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of over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the report find that, in 2010, almost all of the cities develop prosperity, especially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rapid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improved,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t the same time, "Concer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becomes to a prominent highligh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But in the other hand,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still faces dual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serious, and the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lag. How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 mod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rebal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evere challenge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ost-crisis era.

    2010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中国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与变化趋势。同时,2010年又是中国“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五年间的发展,“重视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中的突出亮点,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工作重点。本报告将以2009年及以往的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从国家、区域以及省市等不同层面,对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现状、趋势及面临挑战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并对民生问题予以特别关注。

    一 2010年城市科学发展回眸:现状及特点

    依据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我们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除拉萨市[1]以外的286座地级及以上建制市[2]的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将上述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含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3]四组进行了分组评价和分项评价,具体结果如下(详见附表1、2、3、4、5)。

    (一)总体格局:三大城市群包揽前十,东部城市独领风骚

    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2010年度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营、苏州、青岛、无锡、天津、杭州,其中长三角城市占4席,珠三角城市占2席,环渤海城市占4席,全部由三大城市群包揽。而在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除了3座城市位于中部地区、6座城市位于西部地区、2座城市位于东北地区以外,其余19座城市全部处于东部地区,约占总数的2/3(见图1)。从综合实力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特别是三大城市群仍然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成熟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在全国城市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图1 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前30位城市的分布情况

    从区域角度观察,中国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的综合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城市最高,综合指数为44.61;东北地区城市次之,综合指数为38.41;西部地区城市在2010年首次超过中部地区,名列第3,综合指数为37.87;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则已落到了最后,综合指数为37.66。从各项分类指标看,目前东部地区城市在经济繁荣度、社会和谐度、环境友好度和城市支撑能力方面的平均水平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包括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制度环境、管理水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支撑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区域(见图2)。

    图2 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比较

    比较省域(包括直辖市)城市的发展情况,北京、上海、天津、新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直辖市)的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居于前列。但在去除直辖市和特殊省份[4]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四省名列前4位,在全国各省的城市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而海南省则由2006年的第13位、2009年的第8位跃居至第5位,显示出“国际旅游岛”战略对其城市发展的强劲带动作用(见图3)。上述5省全部位于东部地区,其城市的稳健发展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东部沿海城市带的优势地位。

    图3 省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比较

    (二)分组评价:大中城市东部发展较好,小城市西部一枝独秀

    从城市分组评价结果来看,目前中国特大城市(含超大城市)中,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20位的城市分布如下:东部地区城市有14座,占总数的70%;中部地区城市有3座,占总数的15%;东北地区城市有2座,占总数的10%;西部城市包头此次也成功晋级到特大城市组前20名的行列。大城市中,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20位的城市,有12座来自于东部地区、4座来自于中部地区、3座来自于西部地区、1座来自于东北地区,分别占总数的60%、20%、15%和5%。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20位的中等城市中,有12座来自于东部地区、4座来自于中部地区、3座来自于西部地区、1座来自于东北地区,分别占总数的60%、20%、15%和5%。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20位的小城市中,有14座来自于西部地区、4座来自于中部地区、2座来自于东部地区,分别占总数的70%、20%和10%。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领先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小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图4)。

    图4 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20位城市(分组)的区域分布

    图4 科学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