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
Keywords: | Income DistributionIncomeConsumption |
一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特征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3年。在这一过程当中,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增强,这30多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社会变革也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如住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压力。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关于居民收入的政策导向: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镇居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加,但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率逐步下降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从1978年至2011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的持续提高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到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折算为58793亿美元),已超过日本同年54742亿美元的GDP数值,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
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富裕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5.59倍,年均增长8.54%。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由此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经济增长为居民收入增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经济总量扩大有利于国家更有效地协调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在部门、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第二,经济增长为国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提供了物质基础,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收入再分配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分配;第三,经济增长使国家有能力办好教育,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
虽然近年来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收入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宏观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表1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分配结果的变化情况。总体而言,2000年以前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除了1989~1991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2000年后开始快速下降,到2008年这一比率已下降到0.572,为30年来的最低值。企业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到0.20以下,并稳定在0.15左右,从2004年起这一比率又有所回升,目前在0.20左右徘徊。而政府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在总体上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就保持在0.20以上。
表1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2.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见表2)。其中,工薪占总收入的份额呈现了先上升再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开始,工资收入所占份额就逐步下降,2009年仅为65.66%。下降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城镇就业总量的减少,一些国有和集体企业不再通过解决就业来保障职工的收入,城镇居民由于下岗而使得工资收入直线下降。私营、外资和个体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增强解决了部分城镇居民就业,但其就业增长速度仍不足以抵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裁员所产生的就业下降的效应。
表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
经营性收入绝对数额较小,但增长最为迅猛,从1990年的22.5元/人增加到2009年的1528.68元/人,所占份额也从1.48%提高到8.1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通过自主经营创业的方式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都保持较为平稳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