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

    作者:刘波 张莹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摘要: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城乡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文章对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缺位等因素是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水平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了提高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其中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确立均衡共享的分配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households' income and economic growth. It analyzes several hot topics such a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increase of households' income,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rban households' incom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households' consumption induced by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trend of urban households' consumption and conclude several main reasons on the change of consumption rate. Finally, it conclud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 on increasing urban household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o optimiz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stablish balanced new pattern.

    一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特征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3年。在这一过程当中,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增强,这30多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社会变革也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如住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压力。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关于居民收入的政策导向: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镇居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加,但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率逐步下降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从1978年至2011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的持续提高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到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折算为58793亿美元),已超过日本同年54742亿美元的GDP数值,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

    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富裕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5.59倍,年均增长8.54%。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由此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经济增长为居民收入增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经济总量扩大有利于国家更有效地协调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在部门、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第二,经济增长为国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提供了物质基础,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收入再分配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分配;第三,经济增长使国家有能力办好教育,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

    虽然近年来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收入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宏观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表1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分配结果的变化情况。总体而言,2000年以前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除了1989~1991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2000年后开始快速下降,到2008年这一比率已下降到0.572,为30年来的最低值。企业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到0.20以下,并稳定在0.15左右,从2004年起这一比率又有所回升,目前在0.20左右徘徊。而政府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在总体上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就保持在0.20以上。

    表1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2.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见表2)。其中,工薪占总收入的份额呈现了先上升再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开始,工资收入所占份额就逐步下降,2009年仅为65.66%。下降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城镇就业总量的减少,一些国有和集体企业不再通过解决就业来保障职工的收入,城镇居民由于下岗而使得工资收入直线下降。私营、外资和个体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增强解决了部分城镇居民就业,但其就业增长速度仍不足以抵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裁员所产生的就业下降的效应。

    表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

    经营性收入绝对数额较小,但增长最为迅猛,从1990年的22.5元/人增加到2009年的1528.68元/人,所占份额也从1.48%提高到8.1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通过自主经营创业的方式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都保持较为平稳的水